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4-17 16:27:21
2017年初,《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正式頒布,將科學課由原來的3—6年級調整為現(xiàn)在的1—6年級,實現(xiàn)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科學教育的連貫與持續(xù)。
熟悉了面對中高年級學生的教師,該如何給一二年級小朋友上課,這對每位即將開始從事低年級科學教學的教師來說,無疑都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將重點從低年級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出發(fā),探討怎樣上好低年級科學課,以及教師該作好哪些準備。
了解低年段科學課的學習要求
作為低年級的科學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并不是拿起教材備課,而是了解國家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段科學課學習提出的目標與要求。這也是教材編寫的基礎和依據(jù)。
新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較之前有了較大的變化,除了將學習年段調整為1—6年級以外,還因此調整了學習目標,更加強調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標準的具體目標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4個方面。這意味著對學生提出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要求。
1
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部分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實現(xiàn)其他方面目標的載體。在課程標準中不僅給出科學知識的總目標、分目標,在課程內容中還將內容細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4個領域,并對每個領域所要建構的主要概念、學習內容和分年段的學習目標給出了詳細的闡述。教師通過這部分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內容和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學生在不同年級段的學習進程,明確教學時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2
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和科學態(tài)度是科學學習中的重要目標維度。它不僅體現(xiàn)了科學課對學生能力發(fā)展、態(tài)度發(fā)展的要求,更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與科學態(tài)度的目標以總目標和年段目標的方式呈現(xiàn),這部分的具體內容為低年級的科學教學提供了支持和幫助。
科學探究的學段目標中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8個要素。每個要素所對應的能力發(fā)展都從低年級開始,有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單一到復雜,逐步向中高年級發(fā)展。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將這8個要素也認為是有縱向發(fā)展的,即存在低年級兒童不能作假設、不懂制定計劃、不會處理信息,這些能力不能在低年級培養(yǎng)等片面的理解。其實不然,這些要素是開展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它們之間相互關聯(lián),共同為解決探究問題而服務,需要將這8個要素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下表中給出課程標準中這8個要素在低年級段的學習要求。從中可見,低年級是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的開端,需要教師積極和有方法的指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