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04 15:53:07
為了和同學攀比,偷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在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想要通過一些“大動作”來博取父母的關注;
……
細細想來,“偷拿”的行為雖然令人深惡痛絕,但背后的原因也反應了孩子很多的無奈,歸根到底就是——孩子沒有得到滿足感。
也許很多父母會想問:難道孩子要什么就給他買什么嗎?這樣豈不是太縱容了?
著名的教育學家張文質老師說過:“教育的正確次序,是先滿足,再引導。”
當孩子內心的好奇、渴求、期待通過健康的方式得到滿足后,就不會想到尋求極端的途徑。
比如孩子真心喜歡一個物品,在不超出經濟能力、不傷害孩子健康的情況下,不妨爽快地買給孩子。
若是覺得家里同類的東西已經很多了,孩子總是索求無度,不妨擺事實講道理地告訴孩子:“家里已經有很多了,再買就是浪費了。”
或是給孩子設置一些小目標,比如說通過分擔家務、閱讀多少課外書,來通過付出來換取心愛的東西。
這個過程,如果孩子自己放棄了,那么他自己也會意識到,其實自己沒有那么喜歡;如果孩子順利完成了目標,也一定要及時兌現給孩子的承諾,并且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
除了在物質上健康地滿足孩子,也要關注孩子精神上的空洞。
有些孩子為了攀比和虛榮去偷錢,有可能是結交了不太好的朋友,或者內心自卑,需要靠攀比來取得成就感。
有些孩子覺得父母不重視自己,就通過偷拿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讓父母關注到自己,這也是因為父母平時對孩子的關心不夠。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