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7-06 16:55:01
目前,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社會教育屬于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幼兒園社會教育應該遵循適度性、一貫性和一致性相結合、專門的教育活動和滲透教育相結合、正面教育和個別行為矯正相結合、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與社會行為相結合等原則。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包括以實踐活動開始的教育活動、以情境表演開始的教育活動、以游戲形式開始的教育活動等。
一、幼兒園社會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為了使教育活動既符合幼兒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又能對幼兒施以積極的影響,幼兒園社會教育必須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適度性原則
教育的適度性是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避免走極端,同時還要時刻注意教育對象的發(fā)展變化,不斷調整教育方式。教育的適度性原則體現(xiàn)的是教育的辯證法。“教育方法的辯證性是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1把握教育的適度性,最關鍵的是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即掌握教育的度。具體到社會教育中, 最重要的就是處理好自由與限制之間的關系。馬卡連柯指出,如果能找到“積極性和克制感之間的分寸感,也就等于解決了教育的問題”!2〕因此,在幼兒園社會教育中,適度性的把握就是既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氛圍,又要引導幼兒遵守適當?shù)囊?guī)則。
2.一貫性和一致性相結合原則
一貫性是指教師對幼兒的教育要求不能隨著時間、地點或者教師心情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一致性則是指不同教育者對幼兒的要求應該相同。
一致性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即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家庭成員間教育的一致性。之所以要堅持一貫性和一致性相結合的原則,是因為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有很大的反復性,容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 有時甚至可能“進一步,退兩步”。
因此,教師不但要注意堅持自己對幼兒要求的一貫性,同時還要爭取家長的配合,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從而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在幼兒園社會教育中,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的配合至關重要。一天24小時,幼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如果家長不配合教師的教育工作,那么很容易導致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出兩面性,即幼兒在幼兒園里表現(xiàn)出好的一面,在家里則會有很多不良行為表現(xiàn)?梢姡覉@教育不協(xié)調,很可能會妨礙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因為良好行為養(yǎng)成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行為的泛化,即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都表現(xiàn)出一致的行為。如果家長沒有堅持與教師一致的教育要求,那么幼兒在幼兒園里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就很難在家里延續(xù),行為的泛化很難形成,社會教育的效果就會受到消極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努力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社會教育理念,以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特別是在教育目標方面實現(xiàn)家園一致。教師應經(jīng)常就幼兒在園和在家的表現(xiàn)與家長溝通,從而更好地堅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以免不當?shù)募彝ソ逃绞较魅跤變簣@社會教育的效果。
3.專門的教育活動和滲透教育相結合原則
幼兒園社會教育有專門的教育活動形式。專門的教育活動可以有目的地系統(tǒng)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的養(yǎng)成。同時,社會教育應該和其他領域的教育有機結合,將社會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這是因為幼兒的社會性學習有很強的潛移默化特點,它的相當一部分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都不是由教師的直接教學活動引發(fā)的。例如,為了讓幼兒從小學會尊重他人,寬以待人,教師會特地設計并組織專門的教育活動,如“給我們送來溫暖的人”“你、我、他”等,然而,事實上平時教師和家長對待周圍人的態(tài)度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甚至比專門教育活動的影響更大。因此,專門教育活動和滲透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專門活動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教育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在語言、藝術等其他領域的教育活動以及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滲透社會教育內(nèi)容。要促進幼兒社會性的健康發(fā)展,教師還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使幼兒感受到關愛、支持的環(huán)境,建立親密、平等、互相尊重的師幼關系,營造安全、寬松、自主、允許探索與失敗的學習氣氛,為幼兒同伴之間的自由交往提供時間和空間,等等。
4.正面教育和個別行為矯正相結合原則
所謂正面教育是指要幫助幼兒了解在社會生活的各種場合或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做,從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個別行為矯正則是指針對不同幼兒,特別是那些社會性方面存在明顯問題的幼兒進行個別教育,運用行為學的原理糾正其不良行為,幫助其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其社會性的健康發(fā)展。
幼兒的入園年齡一般是3歲,而3歲前正是幼兒社會性的初步萌芽時期。由于不正確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如溺愛、過分保護等,相當一部分幼兒在進入幼兒園時會表現(xiàn)出一些不良行為特點,如任性、依賴性強、自私、膽小、不合群等,這些不良行為特點不僅不利于幼兒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更不利于幼兒良好社會性的發(fā)展。幼兒期是幼兒個性初步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幼兒的個性雖逐步趨于穩(wěn)定,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師要抓住幼兒個性教育的關鍵時期,利用正面教育方式促進幼兒個性的良好發(fā)展,同時還要關注那些存在某些不良行為表現(xiàn)的幼兒,運用個別行為矯正方式,幫助幼兒用好的行為替代不良行為。當然,教師在進行個別教育時一定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家園教育保持一致性和一貫性。
5.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與社會行為相結合原則
社會性是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三者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社會認知是個體對自我與他人、社會環(huán)境、社會行為規(guī)范等的認識!5〕社會情感是個體在社會生活、社會交往中的情感體驗!6〕社會行為是個體在與人交往、參與社會活動時表現(xiàn)出的行為特征。〔7〕在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三者關系密切:情感是社會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認知是社會行為產(chǎn)生的重要前提,行為是社會性發(fā)展的最直接表現(xiàn),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幼兒園社會教育要把幼兒的社會認知發(fā)展、積極的社會情感養(yǎng)成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相結合,以真正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
二、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組織形式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可以有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等多種形式,但教師最難把握的還是全班幼兒參加的集體教育活動。目前集體活動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有枯燥、單調、幼兒的參與性較差等。換言之,如果集體活動組織不好,幼兒容易游離在活動之外,或者導致活動變成走過場。怎樣才能在社會教育活動中有效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討論不流于形式,從而有效促進幼兒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的發(fā)展,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對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巨大挑戰(zhàn)。
以下重點介紹幾種適合幼兒園集體活動的社會教育組織形式,供教師參考。
1.以實踐活動開始的社會教育活動
幼兒園的社會教育集體活動往往是針對幼兒生活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設計和組織的。這時最好的活動方式就是如實再現(xiàn)生活場景,讓幼兒從中體會學習。
(1)再現(xiàn)場景
教師可以在活動開始時讓幼兒自由表現(xiàn),不加干涉,以便讓幼兒將存在的問題充分暴露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發(fā)幼兒思考。例如,在小班規(guī)則教育活動“大家輪流玩”中,教師首先讓幼兒自由拿玩具玩,然后提出問題:“你們玩得開心嗎?為什么?”教師可以有目的地讓那些沒有拿到玩具的幼兒來回答問題, 從而更好地揭示問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