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慧愛心靈家園 2018-05-28 16:13:43
借著這個問題,我們談一談兒童“憤怒”這個情緒。
大約四個月,嬰兒開始表達這種非常激烈的情緒:憤怒。比如,當吃奶的愿望不能得到即刻滿足時,嬰兒會變得怒不可遏。
隨著月份的增加,憤怒情緒出現頻率也逐漸升高,到了8 ~12個月時,嬰兒會經常用憤怒來表達不滿。因為他們的大腦發(fā)育已經進入一個特殊階段,他們對事物有了初步的記憶,能夠回憶起過去,將過去與現狀做一個比較,并且預見未來的情況。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回應寶寶的喂養(yǎng)需求,如果有人把寶寶手中的玩具拿走了,如果看護人暫時離開寶寶,都會引起孩子的激烈反應,孩子會發(fā)很大的脾氣。
人們通常認為憤怒是一種壞情緒,尤其是看到孩子大發(fā)雷霆的時候,家長一般都有點兒不知所措,會急于消除孩子的情緒,息事寧人,甚至強行壓制孩子的憤怒,不允許孩子表達憤怒。其實憤怒這種情緒對于人類來說是在所難免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憤怒來源于我們感到自己的生存或者安全受到威脅,因此引發(fā)激烈的反應,從生理到心理都會產生劇烈的變化。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孩子這種情緒的本質,并且能夠預見孩子在什么情況下容易憤怒,我們在面對他們的怒氣的時候,就會少一些驚恐,多一些冷靜。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負面情緒,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做到避免在發(fā)泄這種情緒時,采用不恰當的極端手段。
通常引起憤怒情緒的因素有:
1?謶。無論兒童還是成年人,大部分憤怒來源于恐懼。當一個人感覺受到威脅,無論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還是價值觀受到威脅,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繼而轉化為憤怒,宣泄出來。
2。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預期受阻。這在兒童是最常見的憤怒來源:孩子要吃糖,爸爸媽媽擔心孩子身體而拒絕;孩子要玩沙子,爸爸媽媽覺得太臟而拒絕;孩子要買玩具,爸爸媽媽認為太貴而拒絕……或者孩子正在專注工作,受到打擾;正玩得熱火朝天,到時間要回家了……這些情況都是孩子的期待與現實發(fā)生沖突,因而導致孩子怒不可遏,大哭大鬧的原因。
3。挫敗、羞辱感。孩子到了3歲左右,會將自己的能力與他人作比較,也知道成年人對自己的期待是什么。如果做得不夠好,或者達不到要求,孩子會感到很挫敗。有些時候,這種挫敗,以及與之相關的羞辱感,也會轉化成為憤怒,發(fā)泄出來。
4。受到傷害。孩子之間有些爭斗,是正常的。有時候孩子會在這種爭斗中受到傷害,有些孩子則比較容易感覺自己受“欺負”了。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孩子憤怒。另外,成年人語言或者行動上的暴力,也會傷害孩子。
5。感到不公。五六歲的孩子比較明白一些行為的對錯,如果他們感到受了冤屈,被錯誤地指責,他們會生氣的。
隔代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問題
雖然今天煩心事很多,工作也很忙,但還是忍不住要上來咨詢一下,因為覺得孩子的這個問題真是蠻嚴重,十分讓人困擾。
我女兒快兩歲了,現在白天由我公公婆婆和保姆帶著,晚上送回家來。由于祖父母的寵溺,他現在動不動就呼天搶地,很容易哭鬧。因為還不太會說話,問他也問不出個啥,就是橫不好豎不好的鬧。據保姆稱,在爺爺奶奶家,無論什么事,洗澡啊,吃飯啊,睡覺啊,他爺爺奶奶在旁邊,他就要鬧,如果他們不在,他還是蠻聽話的。
這兩天他又開始莫名其妙地作鬧起來,不管是嚴厲的制止還是冷處理,似乎都不奏效了,動不動就哭著喊“爺爺奶奶”。我只好把他關在房間里任他哭鬧,等他停下來再去和他說道理,安撫一下他。雖然最后他還是停了,并恢復了正常,但這樣我真的太累了,而且我很擔心他會變本加厲下去。
其實我自己也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所以我對女兒的哭鬧是有點了解的。小時候,因為母親特別嚴厲而爺爺奶奶寵我,我的任何細微的情緒都會被爺爺奶奶無限放大,引來他們的關注,所以我就肆無忌憚地發(fā)泄發(fā)泄,以至于成了習慣;他們越是耐心,我就越是容易煩躁,到大了一些的時候,甚至覺得他們很煩。我自己也意識到有時候我對他們的態(tài)度非常不好,但我心里很明白,他們最愛我,比我父母還愛我,而我也最愛他們。
現在輪到我女兒也開始這樣了, 因為是女孩兒,我就更擔心這種負面的情緒對他的不良影響會遠遠超過我自己!一方面我是很反感溺愛過度的;另一方面,他這么鬧我也真的好累,我的老公還因為這個與我發(fā)生矛盾,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我知道要祖父母不溺愛自己的孫子真的是挺難的。即使像我媽,觀念總是在更新的人,從來就是很理智地教育我和妹妹的人,面對她的外孫也坦承嚴厲不起來。她說,畢竟是第三代了,不像對自己的兒女“狠得下心”,對孫輩是不知不覺就依了。連我自己的媽也這樣,我更不指望我公婆會有所意識了。問題是,難道就只有任其發(fā)展了嗎?我自己還能做些什么? 對于經常和他接觸的四個人來說,有三個是會寵溺他的,由我一個人理智地扭轉他,能行嗎?難道最好的結果是把他培養(yǎng)成兩面派?從來信中透露的信息看,你可能把兩件事情混為一談了:一件事情是你兒子目前的一些行為是否屬于他這個年齡段的正常表現;另外一件事情是家里人是否對他過分寵愛。
首先說說第一件事情?靸蓺q的孩子,剛剛開始建立自我意識,開始把自己和他人分離開,急需試探自己的力量和邊界,也就是正在進入俗話所說的“第一反抗期”,表現得自主意識很強,固執(zhí)己見、執(zhí)拗堅持、不肯服從,而且脾氣很大。由于他們大腦皮層尚未發(fā)育成熟,情緒不經高級中樞處理,而是直接通過腦干,以肢體語言本能地發(fā)泄出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鬧,并企圖以激烈的反應迫使成年人就范。在陌生人面前他們還不敢太“放肆”,在熟悉的人面前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爺爺奶奶是你兒子最熟悉的人,所以他在你那里和別人那里受到的壓抑,都跑到老人那里發(fā)泄出來了。
第二件事情,我認為你把兩件毫無關聯的事情混為一談了。你女兒的爺爺奶奶,不是你自己的爺爺奶奶,他們是兩代截然不同的人,也是兩家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因為你的爺爺奶奶曾經寵溺過你,使得你對自己的性格有很多不滿之處,于是你斷定你的公公婆婆也必然像你的爺爺奶奶那樣,而你的兒子也必定像你那樣。
其實很明顯的,真正重復前一代行為模式的,恰恰是你自己:你在扮演過去你母親的角色。而你內心真正的憤怒,不是針對你的爺爺奶奶,而是針對你的母親;就像你現在的煩躁,也不是針對身邊的親人,而是針對你自己。你小的時候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煩惱,經常跟爺爺奶奶發(fā)脾氣,正是因為你在母親那里太壓抑了。而你的爺爺奶奶能夠接納你、寬容你,容許你發(fā)泄,反倒是你的幸運之處。
當然,你幼年時沒有意識到的一件事是,你的爺爺奶奶之所以那樣寵溺你,“任何細微的情緒都被他們無限放大”,其實是因為他們看不慣兒媳婦的一些做法,不一定是針對第三代的養(yǎng)育,也有可能牽扯到很多其他的事情。公婆與兒媳之間的矛盾,通過你體現出來,所以你會有那么劇烈的情緒反應。而現在,你與你自己的公婆之間顯然也存在不少矛盾,你在重復當年你母親與她公婆之間的關系模式:將兩代之間的矛盾通過孩子體現出來。孩子無法清醒地說出成年人潛在的矛盾關系,他只是感到極端地不舒服,于是鬧得厲害。
下一次孩子哭鬧的時候,在心里多跟自己說幾遍:“這是正常的,這是正常的,這是正常的。”不要對他嚴厲,也不要離開他,更不要把他關在屋子里,你的這些做法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chuàng)傷。請留在他身邊,擁抱他,愛撫他,傾聽他。不需要你做特別的動作,只需要你默默地陪伴他,讓他盡情地發(fā)泄。當他發(fā)現無論自己怎樣做,媽媽都毫無怨言地接納自己的時候,他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也就準備好了邁出成長的下一步。
而你與公婆之間的矛盾、你與丈夫之間的分歧、你對自己母親懷有的怨憤,以及你內心懷有的一些恐懼(比如害怕兒子變成兩面派),請留在你自己這里好好處理,不要遷怒于孩子。
如何讓孩子進行自己的選擇
寶寶一定要穿紅上衣、配綠裙子,怎么就不知道“紅配綠,賽狗屁”呢?那么熱還非要穿長靴子,說她也不聽。要是都由著她選擇,每天穿得像個花瓢蟲一樣,難看死了。其他選擇也都不對勁,不讓她挑吧,就發(fā)脾氣。記得幾位美國育兒專家這樣說過:任何人,無論是大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還是當權的政治家,抑或頗具影響力的金融家,都沒有父母需要做的決定多,也不如父母面臨的頭疼多。最令父母們棘手的決定之一,就是何時、何地、如何讓寶貝兒開始進行自己的選擇。
當不會走路的寶寶還在我們懷里吃奶的時候,一切似乎那么簡單,我們幾乎可以替他做出所有的選擇和決定。我們決定他什么季節(jié)該穿什么衣服,我們決定他什么時候該洗澡,我們甚至決定給他玩什么,帶他去什么地方。
而當寶寶學會走路、學會說話之后,事情就沒那么簡單了。個性逐漸萌生、自我意識日漸強大的小家伙們,頗有自己的主意,什么都喜歡做主,盡管在我們成年人看來,他們的很多選擇令人哭笑不得。
身處五光十色的生活,做出明智的選擇,并非與生俱來的本事,而是需要積累大量經驗之后,才能獲得的一種技巧。小小孩缺乏經驗,怪點子卻多得很,如果不嘗試一下,他怎么知道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呢?如果我們替孩子做出所有的決定,那么孩子長大之后,無法替自己做出負責任的選擇來。當我們不在的時候,他們面臨著各種誘惑,需要做出困難的決定,孩子會感到不知所措,他要么做出錯誤的選擇,要么聽從其他人的擺布。
因此,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從小鍛煉選擇的技巧,賦予他們能夠把握生活的感覺,這樣他們能夠成長為有能力為自己做出正確選擇的人。我們可以把這種鍛煉的機會,巧妙地融入孩子每天的玩耍當中,讓孩子在自由玩耍的過程中,練習做主、選擇、決定。
給孩子選擇權,并非意味著所有的可選之物都堆在一起。亂成一團的玩具,不會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只能造成更大的混亂。我們可以把家里布置得有條有理,將孩子玩耍的物品分門別類,布置出不同的區(qū)域來,比如美術區(qū)(繪畫和手工)、音樂區(qū)、玩偶區(qū)和建筑區(qū)(木工、積木等搭建物品),等等。讓孩子首先根據類別來選擇進行哪種工作,而后根據這一類活動所需要的材料,來選擇他使用哪些、選擇怎樣使用。
給孩子一次的選擇,不要太多的可選之物,最好就是兩三樣,讓選擇過程盡量簡單,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做出決定。
不要插手干涉指揮孩子選擇什么、怎樣使用,即便在我們看來不合適的“玩法”,也放心讓孩子嘗試一下,讓他自己意識到方形的木塊無法插入圓形的孔中、紙和布是包不住水的、藍天上涂抹了黃色云彩就會變成綠色等。
相信孩子能夠從“錯誤”中總結出經驗來,即便他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如果你能容忍自己有時候犯糊涂,做出不那么明智的選擇,那么對于小孩子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你也會寬以待之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