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5-25 15:56:54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2018年大象版三年級自然與科學下冊《蚯蚓小導游》教案設計,希望對教師教學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探訪蚯蚓的家
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能提出問題,初步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運用多種方法觀察;愿意合作與交流,教育學生要珍愛生命。
準備:蚯蚓、學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鏡、小鏟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紙袋、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活動。
教師課前捉幾條蚯蚓,上課時出示蚯蚓并提出問題:“認識這是什么嗎?”“蚯蚓的家在哪兒?”當學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著引導他們思考“關于土壤我們已經知道些什么?”根據回答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經驗,把握他們的學習起點,為后面的教學活動提供依據。
(2)提出問題和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
探究活動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我們還有哪些問題?”就是訓練學生成為敢提問、愛提問、會提問的孩子。學生在“問題銀行”里存入了許多問題,但不是每個問題都適合自己研究。接下來組織學生討論“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并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具備的條件選擇研究問題。教材中卡通任務的對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引導。
。3)觀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關于土壤的問題只有“真刀真槍地”觀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決。這一環(huán)節(jié)包括室外觀察和室內觀察兩個層次,旨在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進行自主發(fā)現,以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在“材料超市”為他們準備一些材料,像放大鏡、小鏟子、紙袋等。要求學生要作好觀察記錄,這是收集事實的過程
(4)交流與總結。
結束觀察活動后,圍繞“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了什么?”進行交流,要引導學生把所有的發(fā)現都表達出來,以豐富事實資料。接著啟發(fā)學生概括總結出土壤的構成,這里要注意不要強求孩子們的語言十分嚴密十分科學,比如學生認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爛的葉子”就可以,腐殖質的概念對他們來講太抽象了?傊處煵灰嫠麄冏鞒鼋Y論。
(5)最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把在觀察活動中所發(fā)現的新問題存入“問題銀行”,并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后續(xù)研究活動,不僅為下面的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而且能夠保護學生探究自然的興趣,增長才干。
5.2蚯蚓的房前屋后
教學要點:
玩泥巴并觀察三類土壤的不同,針對沙和石頭提出問題和選擇問題進行觀察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的土壤的分類,自主探究沙和石頭的特點。
2、強化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的訓練。
教學準備:
沙質土、黏質土、壤土、水、沙、各種石頭,錘子、放大鏡、鑰匙、刻刀、稀鹽酸。
教學過程:
一、玩泥巴
同學們,玩過泥巴嗎?
喜歡玩泥巴嗎?
今天我們就來玩一玩泥巴!不過今天這節(jié)課玩泥巴和以往可是有所不同,我們不但要玩,同時還要觀察我們玩的泥巴有什么特點,還要與同學們交流觀察到的不同現象。
下面就讓我們去一些泥巴,開始動手玩一玩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玩過泥巴之后你有什么發(fā)現?
發(fā)現這些泥巴(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的特點嗎?
學生交流匯報。
總結歸類,人們根據土壤中所含沙和粘土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質土;含沙多的土壤叫沙質土;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關于土壤我們還能怎樣玩?又有哪些新發(fā)現?把你的發(fā)現和想法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課下的時候,讓我們用自己的方法再去玩一玩泥巴!
二、沙和石頭
在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種各樣的土壤,還有沙和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
針對沙和石頭我們能提出哪些問題?小組之內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并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大家有這么多問題呀!現在讓我們選出一個問題進行探究吧!
在研究之前先讓我們來制定一個研究計劃。
學生分組制定計劃進行研究,教師巡視。
匯報交流。
通過我們的研究,沙和石頭各有哪些特點?它們有什么作用?
在觀察活動中我們對沙和石頭又產生了哪些新的問題?
讓我們把它們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不要忘了課下繼續(xù)研究哦!
三、奇石展覽會
課下老師讓大家收集一些自己喜歡的石頭,大家?guī)砹藛幔?br />
下面讓我們用我們收集的奇石開一個奇石展覽會吧!
四、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與活動,自己反思一下,你的發(fā)現與別人的發(fā)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很多關于沙與石頭的特點,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課下的時候不要忘了繼續(xù)研究哦!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