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12 10:04:59
1.家長不清楚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培養(yǎng)好習慣最主要目標,是幫助孩子培養(yǎng)出會使他未來人生美好順利的品格——自制、負責、自主和愛心,即他是怎樣的人,涉及一個人的能力和無能之處、他的道德架構、人際關系,以及如何做事。當他需要表現時,是如何達到要求的?他懂得愛人嗎?他能負責任嗎?他有抉擇的能力嗎?他對人有同情心嗎?他能夠發(fā)揮才干嗎?他會解決問題嗎?他能處理失敗嗎?
但是,不能教條化地理解上述目標,說到底教育的本質是使孩子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一個不依附于他人而能為自己負全責的人,一個自然而成熟的“人” 。
有些父母很少考慮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終極目標,僅僅依據其原生家庭的規(guī)則,或者教條化了的育兒理念,便要求孩子必須遵守。有些規(guī)則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合理的。
比如,有的家長認為必須讓孩子養(yǎng)成懂禮貌的好習慣。家長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從而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然而,家長有沒有想過,我們做到尊重孩子了嗎?
看到孩子面對陌生人,沒有主動開口打招呼,家長就著急地催促孩子:“快喊阿姨!”“快說謝謝!”生怕別人說孩子沒禮貌,生怕自己被人認為教子無方。
見到陌生人,孩子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觀察和確定面前的這個大人對自己有沒有威脅,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還沒等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家長就突然打斷孩子的這個審視過程,孩子是什么感受呢?既感到茫然無措,又害怕父母對自己不滿,害怕失去父母的愛。我們家長無視孩子當下的感受和需要,逼迫孩子去做他暫時無法做到的事,這是尊重孩子嗎?如果孩子很少感受到被尊重,他如何學會尊重別人?
還比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洗腳后必須自己洗襪子,哪怕孩子生病或者特別困也不能有例外;有的家長要求年幼的孩子獨睡,不允許孩子害怕,無視孩子偶爾想與父母同睡的請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9點前入睡,不管在家里還是在親戚家或在旅館……規(guī)則里一旦出現“必須”的字眼,就很容易讓自己和孩子陷入僵局,從而產生焦慮感,甚至強迫性行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