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6-09-13 10:44:28
但是我們可以在孩子每次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告訴他,只要心懷希望,只要去動腦筋去努力改變,辦法總比困難多,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也從來都是天無絕人之路。挫折和逆境,本身就是成長必經(jīng)的一部分。
告訴孩子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今天再大的事兒放在明天都可能是小事兒,今年再大的事兒放到明天就可能是故事。凡事往好處去看,往大處去想。格局開闊了,人生就開闊了。
言傳身教,傳遞給孩子希望與豐盛
心理咨詢師李雪寫過一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給他工作并獲取金錢的樂趣;請不要再嘮叨孩子珍惜花錢,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質(zhì)生活;請不要再傾述養(yǎng)家多辛苦,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斗的自豪和滿足。為了孩子未來精神和物質(zhì)的豐盛,請收回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與豐盛傳遞給下一代”。
細細想來,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的是來自于大人的。他們不僅傾聽父母、老師告訴他的道理,也時刻留意周圍人的言行舉止。你傳遞給孩子什么,孩子身上就能收獲什么。
父母把正能量傳遞給孩子,孩子多半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困境。生活中有很多出身貧寒但成就斐然的人,他們都有一個懂得鼓勵孩子,給孩子信心和希望的家人。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曾經(jīng)說,是自己的母親和外祖母一直在鼓勵她,告訴她不必害怕與眾不同,遇見想去爭取的,就大膽去爭取。
相比之下,有的父母則會選擇把自己的負能量源源不斷的傳遞給孩子。“我每天累死累活的,回來還要管你”,“又想要零花錢,我是欠你的嗎?”,“成天錢錢的。我賺錢容易嗎?”,“怎么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家里老老少少的煩都煩死了”……這些話不僅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還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很強的挫敗感。
當孩子認為自己是個多余的人、是家庭的累贅的時候,他們很容易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在對抗困難時,就會缺乏底氣,不敢嘗試,不敢改變,不敢拼,不敢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成功。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