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6-08-17 13:13:10
不過,我們說要允許孩子自由選擇并不等于說老師就沒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恰恰相反,老師的責任就是要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多樣化的機會,引導孩子進行選擇。這樣一來就引出了那個“是以孩子為中心還是以老師為中心來設置課程”的老話題了。我知道,許多幼兒教師實踐的都是以孩子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換句話說,就是教師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利用設置活動區(qū)和提供學習材料來引導孩子,以達到教學目的。我在處理泰迪的問題上也是這樣做的。泰迪不是不肯走出積木區(qū)來參加其他活動嗎,那我們就把其他的活動融合到積木區(qū)里面去,讓泰迪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現、參與和喜歡那些活動。從我的一些照片中你一定注意到了,老師在積木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供孩子在搭積木的空當中看看書,找點靈感或是查查資料。有的老師根據教學主題在一些積木上貼了各式貼畫,孩子在搭積木的過程中還可以進行配對、分類的活動。更多的時候是老師利用積木區(qū)的空間設置各種大型的角色游戲背景,比如飛機、汽車、農場、公園、海濱等等,或是增加一些小型主題玩具,比如動物、交通工具、人物等。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愿望用積木來隨意搭建和改造。這樣一來,搭積木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堆砌游戲,而成為有主題、有創(chuàng)造、有變化的復雜的活動了。
通過觀察泰迪的活動我還注意到,他搭積木的水平相當高──無論是結構的對稱性、線條的流暢性還是建筑的獨創(chuàng)性,都是一般三四歲的孩子所達不到的。
遺憾的是,積木與其他美術作品不同,無法長期保留。更何況我們都知道,搭積木是一個典型的“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的活動,孩子們往往會花費很多精力來搭一個建筑,完成之后立刻推倒重來,毫不吝惜。這樣,我們老師就又增加了一個任務,那就是要及時把孩子的創(chuàng)造用照相機記錄下來。對于泰迪呢,由于他的視覺空間思維水平比較高,我還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他把自己的建筑結描畫下來,集成一冊。泰迪本來對美術并不十分感興趣,所以很少看到他去美工區(qū)活動。但是當我把一些彩筆、紙張放到積木區(qū)并鼓勵他畫畫之后,特別是看到我給他準備好的“畫夾”以后,他非常感興趣。慢慢地,泰迪不光描畫他搭好的結構,有時還在紙上即興創(chuàng)作,然后再按圖紙施工。時間一長,泰迪通過搭建和畫畫,在三維結構和兩維圖像之間建立了聯系。他的創(chuàng)作水平越來越高,成了班上的“小建筑師”,交了不少朋友,在同伴中間相當有威信呢。后來,泰迪和小朋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他再也不把自己局限在積木區(qū),而是常常和朋友們商量著到不同的活動區(qū)去玩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