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15-03-17 10:29:27
小編無意中看到這篇文章,感覺太實用啦!簡直就是兒童問題百科全書啊!這篇文章有點長,您大可不必一次性看完,不妨當作工具書先收藏,等碰到孩子有某個現(xiàn)象出來時,再針對性地邊看邊學,真的很專業(yè)、很系統(tǒng)、很實用哦!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小編就把這18條癥狀先列了個目錄,大家可以針對性地尋找哦。
一、大脾氣
二、愛打人
三、好勝心強
四、不收拾玩具
五、說不知輕重的"狠話"
六、頑皮淘氣
七、執(zhí)拗
八、占有欲強
九、說謊
十、喜歡咬人
十一、不守規(guī)則
十二、喜歡重復
十三、多動
十四、粘人
十五、故意惹大人生氣(叛逆)
十六、"人來瘋"
十七、膽小
十八、不愛"打招呼"
? 正文 ?
一、大脾氣
典型表現(xiàn):稍微不順心就大哭大鬧、大吵大叫,甚至摔東西、撒潑打滾,而且很難平息,有時候還會持續(xù)很長時間,很難勸阻。
成因: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經類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氣往往是伴隨著自我意識發(fā)展而來的。對于那些語言能力還比較局限的孩子來說,脾氣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張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當養(yǎng)護者無法及時滿足這種需要甚至無視這種需要時,小脾氣便被引爆了;對于那些已經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來說,脾氣則可能起因于驚恐、孤獨或不被贊賞的負面情緒。
對策:
1、父母首先要意識到發(fā)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千萬不要把孩子容易發(fā)脾氣視為家庭教育的失敗,而且根據(jù)美國親子溝通專家帕蒂的提法,發(fā)脾氣其實是孩子的心理康復機制之一,借助這個過程,孩子將發(fā)泄掉許多不良情緒,比如沮喪和無助感。所以不要輕易用強制的辦法終止這一過程。
2、沒有無緣無故的脾氣,當孩子發(fā)脾氣時,家長還應學會查找脾氣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項需求?是否自己處理沖突的方式讓孩子產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學習障礙?如此等等,這類追問更容易幫自己對癥下藥,而孩子也將從父母善解人意的處理方式中學會設身處地,得到成長。
3、學會接納孩子的脾氣固然重要,但如果還沒有足夠的耐心處理孩子的脾氣,就不要硬撐著,可以讓其他家人幫著留心脾氣風暴中的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離開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釋一下,比如"媽媽感到自己的腦袋都快爆炸了,看來媽媽需要冷靜一下"之類的,但千萬不要說些"再哭就不喜歡你了"、"哭夠了再來找我"之類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極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二、愛打人
典型表現(xiàn):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動輒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上去就打人。
成因:孩子出現(xiàn)打人行為,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如下幾種:
(1)交往技能不發(fā)展,遇到問題時不懂得藝術地解決問題,便簡單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別是在多次動手打人都能達到預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認為"打人"是他左右這個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會頻繁借助它的威力了。(2)安全感不鞏固,遇到非常態(tài)的環(huán)境,就容易緊張,進而通過打人來先發(fā)制人、自我保護。(3)教養(yǎng)方式不當。如果養(yǎng)護者在教育過程經常采取暴力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消極影響,一來孩子可能會習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二來受到責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緒發(fā)泄在其他人身上。
對策:
1、適時進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導他通過非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
2、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感,鑒于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需要專門撰文論述,不擬在這里展開。
3、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點,給他講一些正面的故事,為他樹立一個榜樣原型供他模仿。同時停止打罵的教育方式,對寶寶的交往圈子最好有個控制,少讓他和一些愛動手的孩子來往。
4、對于已經具有一定語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誘導他說出打人的原因,對癥下藥,及時處理,逐個"擊滅"。
三、好勝心強
典型表現(xiàn):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爭第一,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甚至耍小性子。
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會逐漸喜歡在有意無意的橫向比較中確認自己的本事和價值,這就是競爭意識的來源。所以,"好勝心"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應該說是一種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層面的意義。
當然,孩子喜歡爭強好勝,還可能是因為家長不經意間給了他們這樣的暗示,即孩子表現(xiàn)好了就高興,表現(xiàn)不好了就不高興,以成敗論犒賞,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了一定錯覺:爸爸媽媽只喜歡強勝的我,如果輸給了別人,他們就可能不喜歡我了。于是便出現(xiàn)了為了討爸爸媽媽歡心而好勝的行為。
對策:
1、認識到好勝行為在某個年齡階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shù)囊龑В尯⒆拥暮脛傩南蛑】档姆较虬l(fā)展。
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動時,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反應,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贏,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好勝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經出現(xiàn)了過分好勝的習慣,正確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競爭,而是讓孩子明白失敗了并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孩子和別人玩"扳手勁"失敗了,您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論成敗,自己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4、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有意創(chuàng)造一些教育契機,比如,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shù),然后學著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并說些"輸了,不玩了,真沒勁"的話,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xù)玩,則在繼續(xù)玩的時候贏她,觀察她輸了之后的反應,如果她輸了就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自己輸了罷工時她作為贏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機給她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xù)努力,就借機表揚她"輸?shù)脷?quot;的勇氣,然后,家長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故意讓她贏,進一步引導她體驗"輸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棄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閱讀繪本、觀看碟片的過程中也可以隨機滲入相應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漸漸明白了最重要的游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果。
5、必要時,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強化對其"輸?shù)闷?quot;之行為的肯定,當然,這要把握一個度,不要矯枉過正,否則,孩子果真一點競爭意識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