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0-12-09 11:26:57
爭論三:入學后發(fā)展是否受限
正方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狠抓兒童早期教育。美、日、埃及等國規(guī)定兒童6歲入學,英國等規(guī)定5歲入學,總的趨勢是盡量提早入學。80年代,我國為超常兒童設立了大學少年班,這批兒童比一般學生提早3-5年進入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的行列。他們入學后成績斐然,如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生中已有70%被送往國外深造。
反方
在日常生活中,年齡小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物品,經常丟三拉四,不僅影響學習,也不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而且年齡偏小的孩子在學校、班級各種活動中得到能力鍛煉的機會也會偏少。老師出于對學生體能、心智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的考慮,在各項活動中往往選用能力較強、年齡相對大一些的孩子擔任各種工作,這樣在無形中也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減少孩子交往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等鍛煉的機會。
在對一組54名6歲以下入學和另一組50名7歲入學的孩子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到六年級時,這兩組孩子的學習成績相差極大。在對一批經過挑選,認為是足夠成熟和足夠聰明的6歲入學的孩子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12年后,有1/4的人比和他們同時入學的正常年齡的孩子學習要差,其中許多人留級一次。在美國,調查證實,提早入學的孩子日后取得學位的人要比正常年齡人學的人少得多?茖W家們指出,完成學校里的學習任務,如讀書、寫字、數(shù)學等,要依靠孩子內在的原動能力,這就如同孩子學會爬、走和跑一樣,都服從于同一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而不能用人為的方法使之明顯地提早具有這些能力。只有孩子內在能力隨年齡的增長達到一定水平,才能適應和完成這種任務。
建議:社會在發(fā)展,營養(yǎng)水平在不斷進步,孩子的認知能力、發(fā)育速度都在改變,對于孩子的發(fā)展,眼光應該放長遠點,而不是簡單地盯著小學這一兩年,就一生來講,孰輕孰重存在一個取舍。孩子的性格及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有學校的因素,更多的還是家庭影響。
爭論四:是否適應目前教育體制
正方
有的孩子五六歲時就已能識字千余個,能畫能寫,記憶力和理解力都很好。目前的幼兒園教育讓5歲的孩子“吃不飽”,浪費時間,非?上А:芏嘤變簣@、家長又不敢多教,怕孩子上小學后因重復的學習帶來很多后遺癥。早入學可以讓孩子在接受知識能力最佳的時期多學知識,贏在起跑線上。
反方
中國的幼兒園與小學的差別非常大,幼兒園的教育是學前適應教育,靈活性比較大,對孩子沒有什么約束。而一旦進入小學,就要接受規(guī)范系統(tǒng)的課堂教育方式。心理發(fā)育還不完善的5歲孩子進入小學后,很難適應目前的小學教育方式。
建議: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如果我國將兒童入學年齡提前至5周歲,就必須改革現(xiàn)行的小學教育模式。只要教程作出相應的修改,5歲入學就不會成為幼兒的負擔。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