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17 14:50:10
幼兒園科學教育中的“研究倫理”問題
話題中,幼兒園的孩子們?yōu)榱伺宄~缸里的蝌蚪是不是被“清道夫”吃掉了,竟然想出做實驗的方法,看蝌蚪會不會被吃掉。甚至還有幼兒提出“想知道真相,就要用科學實驗驗證一下”的理由。這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研究倫理”的問題。
“研究倫理”這個話題似乎與我們相距甚遠。我國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目前還沒有普遍建立研究倫理審查制度。而在國際性大學中,這早已成為對研究者的基本要求。以筆者曾經(jīng)就讀的學校為例,校方對于研究生所提出的研究計劃,均要進行嚴格的研究倫理審查,以確保研究對象不會因研究而受到傷害。對三類研究對象(動物、成年人、未成年人)的保護標準有所不同,涉及到生命權、身心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等,以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標準最為嚴格。
對研究倫理的關注體現(xiàn)了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大約在1OO年前,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做過一個經(jīng)典的恐懼情緒習得實驗。他以一名9個月大的嬰兒艾爾伯特為被試。實驗開始時,小艾爾伯特對巨大聲響表現(xiàn)出本能的恐懼反應,而對于兔子、小白鼠、狗和積木等并不害怕。研究者反復向艾爾伯特同時呈現(xiàn)白鼠和巨大聲響,最終“成功”地讓嬰兒對小白鼠產(chǎn)生恐懼情緒。隨后,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嬰兒的恐懼情緒泛化到很多白色的物體上,甚至見到華生頭上的白發(fā)都感到恐懼。
從科學的角度看,華生的實驗說明了恐懼情緒是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后天習得的。然而,作為研究對象的嬰兒,其心理健康問題卻沒有得到必要的關注。后人對這個實驗的研究倫理問題提出了質疑,以致它成為違背研究倫理的經(jīng)典案例。
100年后的今天,相信我們再也無法接受上述的研究設計。因為我們認識到,科學的目的不僅是求真,也是向善,即追求美好生活、創(chuàng)造美好世界。科學不僅要弘揚人類的好奇和求知本性,也應喚醒人類對于社會、對于自然的道德責任。唯其如此,才能使科學最終能造福人類、造福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并不是價值中立的,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不僅是科學家所需要具備的,也應是科學教育所需要強調的。對于年幼兒童來說,盡管他們不可能在理性層面上理解這些抽象的道理,但不是不可以通過情感熏陶、行為養(yǎng)成等途徑,來形成最基本的是非認識和態(tài)度取向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科學領域中提出“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護環(huán)境”的目標,正體現(xiàn)了科學價值觀方面的具體要求。
具體到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實踐層面,如何對幼兒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十分值得關注。價值觀教育不可能通過灌輸?shù)耐緩絹硗瓿,它一定離不開親身的體驗。價值觀教育也不可能是抽象的,它存在于具體的問題和情境之中。以本文的“蝌蚪事件”為例,如果教師和幼兒開展相關的研究倫理的討論,那么將是一個生動的科學價值觀教育的例子。
幼兒在這個年齡并不能理解什么是研究倫理。但是,教師可以從具體的問題出發(fā),引導幼兒去思考和討論:如果用蝌蚪去做實驗,我們確實可以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如果蝌蚪真的被吃掉,它就會死去,我們是不是應該讓蝌蚪去“送死”呢?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啟發(fā)幼兒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引導幼兒認識到生命的價值,我們應該尊重和珍惜生命。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