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有故事的人 2018-06-07 10:56:48
一、乖乖女突變問題女生
夜晚十一點多,突然接到母親在老家打來的電話:“你們快把瑩瑩接走吧,趕緊說個婆家嫁出去算啦!真是女大不中留,我是管不了了……”母親說著說著就抽泣起來。我大吃一驚,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女兒瑩瑩才只是個上初中一年級的孩子呀,怎么跟“嫁出去”沾上邊了?母親略微平靜下來之后告訴我,瑩瑩最近談了好幾個“男朋友”了,連草稿紙都寫滿了“愛”之類的詞句。“女大不中留”,母親再次嘆氣。
我震驚而又生氣,恨不能立刻逮著孩子問個究竟。在此之前,瑩瑩一直是個非常安靜乖巧的孩子,從不惹任何麻煩,對于我和她媽媽的話也是言聽計從,成績也很優(yōu)秀。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打消了接她來省城讀書的念頭。畢竟,我和妻子都是從農(nóng)村考出來的苦學生,我們深知吃苦對于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而大都市里孩子們多數(shù)家庭富裕,家長幾乎有求必應,我怕瑩瑩過早沾染上愛攀比的毛病。
再說,我和妻子的工作性質(zhì)特殊,都經(jīng)常出差,根本不可能每天按時接送孩子,還不如放在山明水秀的老家過得滋潤�?傊�,出于種種原因,瑩瑩從斷奶開始,就過著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生活。我的母親只認得簡單一些字,思想傳統(tǒng)保守,我兩個妹妹在她的管教下都勤勞善良,無論家里還是單位,都是能干的角色。因此我相信,讓女兒跟奶奶成長肯定錯不了,誰知道孩子升入初中居然出了這樣的事。妻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回老家去女兒學�?纯丛趺椿厥�,簡直十萬火急。
次日,我給瑩瑩的班主任打電話核實孩子的情況,誰知她反饋的信息更令我崩潰。她說瑩瑩進入初中之后,不僅上課走神、睡覺,還和三四個高年級的男生有過密來往,她課本里曾經(jīng)夾著好幾張不同男生的照片,背面抄寫、篡改著一些不符合年齡的情詩,比如“結(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十四為君婦”等等。據(jù)班主任調(diào)查得知,那幾個男生,都是屢教不改的學渣。
妻子急得哭了起來:“我們好好的女兒怎么就成了這樣了?”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壞孩子”的影響、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并未意識到真正的原因。班主任還提到了“叛逆期”這個令家長聞之色變的詞眼,假如女兒真到了叛逆期,我們又該從何處下手去糾正她走彎路呢?
二、女兒想要“很多的愛”
幾天后我們回到老家,先悄悄檢查了女兒的房間。發(fā)現(xiàn)她的枕頭底下藏有口紅和眼影。在很隱秘的床墊夾層里,還塞著一個帶鎖的日記本。妻子迫不及待要撬鎖,我制止了她:“還是讓孩子自己說吧,尊重她。”其實我心里也很想知道女兒日記里到底寫了什么,也許所有的“答案”就藏在這本日記里。但我又考慮到投鼠忌器,假如女兒回來發(fā)現(xiàn)我們撬過她的日記,她就會失去對我們的信任,那又怎么能將心里的秘密告訴我們呢?和妻子商量之后,我們決定先不提她“早戀”的事,以免引起她的警覺和敵對�?墒牵覀兊募倨谟邢�,遲遲不解決這件事,要拖到什么時候?一籌莫展中我們也突然意識到:我們其實不夠了解女兒,她長這么大了,我們居然想不到一個合理的方式和她談心。我和妻子達成一致:無論如何,一定要忍住斥責孩子的沖動,耐心傾聽。
但接下來和瑩瑩的交談還是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也讓我這個做項目工程師的父親亂了方寸。女兒沒有膽怯和愧疚,而是非常鎮(zhèn)定、堅決地和我們攤了牌:“我辜負了你們,我同時愛上兩個高年級男生,我知道我這樣做對不起你們,但我不想撒謊。”我第一反應就是想扇她。在我成長的歷程中,父母絕對權(quán)威,只要孩子犯錯,輕者罰跪、罰勞動、罰挨餓,重者拳打腳踢,我的兄弟妹妹也因此養(yǎng)成了保守的習慣,從來沒有早戀、婚前同居的行為,我們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何況瑩瑩才只是一個13歲的孩子,并且同時“愛上”兩個男孩!但我也認識到,瑩瑩這一代孩子獨自子女多,從小嬌慣,越打越叛逆,弄不好就會離家出走。妻子給我使了個眼色,我們都努力平靜下來。妻子故作輕松地說:“小孩子凈瞎胡鬧,還玩過家家呢?”
當天恰好是周五,晚上,妻子和女兒睡在一起,她壓制著內(nèi)心的焦慮、慪火和擔憂,假裝開玩笑地問女兒:“那個男生有什么好啊跟媽媽說說,我給你參考參考。”女兒的話再次刺痛我們的心。女兒告訴她媽媽,其中一個個男生給她打飯、打水,給她買公仔、零食;另一個會唱歌給她聽,會耐心地傾聽她的心思……她說,現(xiàn)實中從來沒人對她這么好,和他們在一起“真的好溫暖”……她們聊到深夜的時候,我走進去給女兒掖了掖被角,而這個舉動居然把女兒嚇了一跳,以為我要打她。這讓我百思不解。
三、女兒潛意識里的渴望
瑩瑩去上學后,我又問了我媽一些情況。如瑩瑩所言,雖然我們經(jīng)常給她們匯款回來,但錢都被老太太存了起來,說將來花錢的地方還很多。她所遵循的思想還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嬌養(yǎng)無孝子”,那些“富養(yǎng)女兒”的說法她統(tǒng)統(tǒng)不信。在農(nóng)村孩子生活條件也普遍好起來的前提下,我媽甚至還給瑩瑩穿過兩件拼接的衣服,以致于女兒一直被初中的同學們當做“窮孩子”。當她一次次被人嘲笑,當她穿著拼接的褲子不愿意上體育課,那些“窮且益堅”的大道理根本不能抵制她的自卑和羞澀。尤其周末,很多同學的爸媽會開著車去接孩子,只有瑩瑩,從入學當天就是自己騎自行車三十里路去報的到;她的女同學越來越多穿起了名牌鞋子、毛衣,那些幸福的“小公主”更讓女兒覺得她像是被父母遺棄的孤兒。
我陷入了沉思,按說,窮養(yǎng)子女并不完全是錯的,但是,我的母親顯然沒把握好“窮養(yǎng)”的度,讓女兒和普通孩子明顯不同,顯然不妥。
在學習方面,由于瑩瑩在農(nóng)村上幼兒園晚,在母親的主張下從沒報過任何課外班。到了初中,她的英語和數(shù)學很快和同學拉開了距離,期中考試她的數(shù)學才考了五十多分。同學的嘲笑、老師的責問讓瑩瑩愈發(fā)孤僻自卑。那些對她“特別好”的男孩子這時候就成了“雪中送炭”。
難道女兒所有問題的根源只因為“窮”和“留守”?但學校里其他窮孩子和父母打工在外的還是有一部分的,里面也不乏優(yōu)秀生。
就這個現(xiàn)象,我去請教了他們學校的教導處主任,并且我們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溝通。結(jié)果,主任的幾個問題立即讓我瞠目結(jié)舌。“你給女兒輔導過幾次作業(yè)?”“女兒經(jīng)常跟你撒嬌嗎?”“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你愛她?”說實話,一樣都沒有。我和妻子都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父親的形象就是不茍言笑,說話擲地有聲。父親的愛也從來不會口頭表達,那些“爸爸愛你”之類的語言在我們看來都是影視中或者城里的嬌慣小孩才有的。因為我們小時候從來不用大人輔導作業(yè),所以我覺得女兒也不需要。至于女兒跟爸爸撒嬌這樣的行為,在農(nóng)村也很少,頂多就是生病時讓父親背著去醫(yī)院,其他時候,抱抱親親的舉動絕無僅有。更甚的說法“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這種話在農(nóng)村簡直就是污言穢語。
但是現(xiàn)實中時代在發(fā)展,農(nóng)村越來越城市化,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多樣化。在我和妻子打拼的城市,每天都能聽到“寶貝”“寶寶”之類的稱呼,而孩子又是如此容易被身邊的環(huán)境影響。當別的女兒都是“寶貝”被父親捧哄的時候,我的女兒只是一個旁觀的小孩,如此也就不難想象,那些男生的出現(xiàn)有多么“高大光輝”了�?墒乾摤摬艅倽M13歲,就對男生如此敏感,到底是早熟還是不成熟?
教導主任指出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職”。他說,眾所周知,美國和新西蘭心理專家的一項聯(lián)合研究發(fā)現(xiàn):父女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女孩青春期發(fā)育,要么促使女孩正�;蛱崆暗竭_青春期,要么延遲女孩跨入青春期的門檻。沒有父親的女孩或受到父親辱罵的女孩其青春期發(fā)育較早,而父女關系較好的女孩青春期發(fā)育較遲。這表明父親在生活中對女兒關心程度的高低和情感投入的多少,不僅影響到女兒的生理發(fā)育,還會影響到女兒的心理發(fā)育!
我一直以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血緣關系的維護,親情乃天性,自然從生命中會親近,用不著過多的語言表達,然看來我是錯的。由于女兒父愛的缺失,對她進行了不僅物質(zhì),更是精神上的“窮養(yǎng)”,而這種窮養(yǎng)直接將她養(yǎng)成了傳說中那種“一塊糖就能騙走”的女孩。
四、父親是女兒的擋風墻
我和妻子翻閱了一些之前較少閱讀的家教文字,好似給我們也上了怎樣做合格父母的一堂課。我們總結(jié)出“拯救”女兒的辦法:只有給瑩瑩補足虧欠她的來自父親的關愛,才能讓她對異性同學的好奇及依賴少一些。
鑒于女兒已經(jīng)習慣了老家的生活,我們沒有急著讓她轉(zhuǎn)學。我辦理了長假半年的手續(xù),專門留在老家陪她。雖然這會給收入帶來很大影響,但我和妻子覺得已經(jīng)錯了一次——童年時期沒能陪伴在女兒身邊,決不能再錯一次。
那半年里,我每周五都開車去接女兒,周日傍晚送回學校并買一些她愛吃的食品。抓住周末兩天,給她講解學習中遇到的任何困惑。最刻骨銘心的一次是,當女兒在我的輔導下終于搞明白了一道代數(shù)題時,她脫口而出“我再也不用害怕上數(shù)學課了!”聽得我心疼,之前我不在身邊,她回家遇到難題誰給她講呢?還有一次我?guī)ソ纪馀郎�,下山的時候,因為陡峭,瑩瑩有些發(fā)抖,我半蹲下身子說:“來,女兒,爸爸背你!”說實話,能做到如此與女兒親昵,我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在腦海里不知道“預演”了多少次。
我也要讓自己轉(zhuǎn)變?yōu)橐粋€會和孩子親近的“現(xiàn)代爸爸”,只為了讓女兒知道:那些“臭小子”能給你的,爸爸會給的更多!那些男同學的友好和“套近乎”只不過是正常的社交舉止,并非是愛的信號。
所幸,13歲的孩子還是和雪一樣,可以塑造成多樣的“小雪人”。對于青春期的“風暴”,就像中醫(yī)講所的那樣,“缺什么,補什么”,潛藏在女兒心靈深處父愛的缺位漸漸被彌合后,我欣慰地發(fā)現(xiàn),女兒與外人、生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自然、陽光。
當代教育家尹建莉老師在她的著作中曾說:自己不親自帶孩子、陪孩子就是瀆職。著名作家池莉也曾說:“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現(xiàn)在太多的父母只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錢,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zhì)上是家長變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回顧我十幾年來的生活,和那些“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家長一樣,有千萬個理由讓孩子成為“寄養(yǎng)兒童”,其實一切都在以自己為中心。“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xiāng)”,養(yǎng)孩子也是一樣,再好的地方再好的人,也無法取代父母的陪伴和教養(yǎng)。
半年后,我們將女兒轉(zhuǎn)學到工作的城市,妻子為了照顧她,換了一份收入雖少但上下班相對規(guī)律的工作。如今她讀初三,類似“早戀”的“非正常交往”,我們沒有再發(fā)現(xiàn)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