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開童媒 2018-05-21 18:14:57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孩子會明白,說臟話和大吼大叫都不是正常的溝通方式,以后跟其他人的相處中,如果遇到了矛盾,他會努力平靜地表達自己的訴求。把臟話吐在馬桶里,孩子也會明白,“臟話”大概和便便一樣,是不太好的,需要被馬桶里的水沖走的,所以他也不會一直講了。
當然,這種模式,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孩子還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臟話。不過,只要堅持這個方法,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喪失對臟話的興趣,不再說了。這個過程可能是一星期,也可能是半個月,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哦。
學齡階段
在學齡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模仿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非觀念仍比較模糊,需要家長以及老師們更加用心地給予行為上的糾正。
1、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通過示范學習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模式。
很多家長會覺得:”我有時候急了罵幾句又怎么樣呢?孩子那么小又懂什么呢?“但心理學家班杜拉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平均年齡四歲半的小孩分為兩個組,給他們觀看兩個視頻。一個視頻里,一個成年男性在攻擊玩偶之后被懲罰。在另一個視頻里,一個成年男性在攻擊玩偶之后得到獎勵。之后,班杜拉把這兩組小孩帶到類似的環(huán)境里。結(jié)果,觀察到攻擊玩偶的成人被獎勵的小孩,比觀察到攻擊玩偶的成人被懲罰的小孩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性。
這說明,孩子雖然還小,沒有當場表現(xiàn)出攻擊性的行為,但實際上,他們已經(jīng)觀察學習到這種策略。當出現(xiàn)合適的情景時,這種行為就會爆發(fā)出來。回到題目中來也一樣的。家長或者其他長輩罵人的時候,小孩已經(jīng)默默地觀察到長輩們的行為。如果他發(fā)現(xiàn),罵人能夠發(fā)泄自己心中的怒火,又能夠震懾別人,當他有發(fā)泄以及震懾的需要時,便會自然而然地采取這種行為策略,并且心安理得(我爸/我媽都這樣,我這樣也是可以的)。
因此,家長們需要以身作則,自己不用罵人的方式解決問題。并且可以與小孩約法三章:”孩子,罵人的習慣是不好的。如果我們誰犯了這個錯誤,就是小狗,要汪汪汪地叫三聲!“這樣一來,一方面,孩子會擔心被懲罰,陷入尷尬的境地(學小狗,汪汪汪);另一方面,孩子會成為監(jiān)督者,提高不罵人的覺悟。久而久之,他會內(nèi)化”罵人是不對的“的觀念,形成強有力的自我監(jiān)督。
同時,很實際的情況是,家長很難控制其他長輩,比如爺爺奶奶不罵人。如果孩子說”爺爺是小狗,要汪汪汪“,那場面會很尷尬。因此,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打預防針:”孩子,罵人這個行為的確是不好的。但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改正就很困難了,我們也要理解他們好嗎?我也希望你能從小形成這個好習慣,不然長大以后就很難改正了。“這樣一來,孩子會調(diào)整絕對化的思維(我這樣,大家都應該這樣),慢慢學會在保持自身觀念的同時理解他人,適應環(huán)境。
2.調(diào)整孩子對罵人行為的認識,對罵人行為冷處理,使這種行為模式消退。
很多家長忙了一天回到家,可能很疲勞,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或者玩微信,對小孩缺乏足夠的關(guān)注。只有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比如罵人的時候,家長才會著急,多關(guān)注孩子的成長一些。因此,很多小孩會形成一個觀念:只有我搗蛋,表現(xiàn)不好了,爸爸媽媽才會來關(guān)注我。因此,他們會通過負面的方式,比如罵人來獲得家長的關(guān)注,而忽略了這種行為的負面影響。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告訴孩子罵人的壞處,調(diào)整他的觀念與動機:”孩子,罵人是很不好的行為。XXX小朋友經(jīng)常罵人,所以大家都不跟他玩了。老師雖然經(jīng)常提到他,但實際上也不喜歡他,不愿意理他的。所以如果你經(jīng)常罵人的話,就沒有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也得不到老師的喜愛了。“這樣一來,孩子會充分認識到罵人的后果很嚴重(沒人和我一起玩,得不到老師喜歡),從而降低了他繼續(xù)罵人的動機。
此外,家長需要調(diào)整自身策略:在孩子表現(xiàn)得好的時候才去關(guān)注他,對于他不好的行為就冷處理,使罵人行為消退。家長可以告訴小孩:”孩子,你表現(xiàn)乖了爸爸媽媽才會和你玩,如果你罵人了,爸爸媽媽就不理你半個小時。“當小孩出現(xiàn)罵人的情況時,家長就立即告訴他:”你罵人了,所以我們就不說話半個小時。“這樣一來,孩子會明白家長不理自己的原因,明白:罵人是得不到關(guān)注的,只有表現(xiàn)得好才能得到關(guān)注。久而久之,罵人來獲得關(guān)注的行為就消退了。
3、強化正確的應對方式,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互動模式。
讓孩子明白”罵人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對的之后,家長也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應對策略。當孩子因為被其他同學排擠而破口大罵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問他:“孩子,你說罵人能讓其他小朋友喜歡你,跟你玩嗎?還是會讓他們躲得遠遠的,更加不理你呢?”“如果你能夠主動和他們說話,分享玩具,把好吃的也分給他們一些,他們是不是會更了解你,更愿意和你做朋友呢?”
通過這樣的引導,家長會給孩子一個預期:主動接近,分享玩具和食物能幫助我交朋友,而罵人會把朋友推得遠遠的。這樣的期望,也強化了孩子積極的互動方式,讓他更有動機去友善地與人相處。
當孩子調(diào)整罵人行為,采取更積極友善的應對方式時,家長也可以給他做一桌好菜,或者帶他到兒童樂園玩,告訴他:“孩子,你能夠友善地和小朋友相處,交到幾個新朋友,爸爸/媽媽為你驕傲。”孩子便會明白:友善的互動是被鼓勵的,會得到爸爸媽媽表揚的。因此,為了愛和表揚,他也會減少罵人的行為方式,更積極友善地與人相處。等他從這種友善的行為模式中獲得足夠多的成功體驗,他便能通過控制感和成就感來自我強化,最終形成積極的互動模式。
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最需要鼓勵和幫助,要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心,老師或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口下留情”!
同時應該讓孩子意識到罵人是不好的行為,即使自己受到別人的謾罵時,也知道這樣是錯誤的,不受這種行為的影響并積極尋找更好的溝通方式。
社會是由一個個的家庭組成的,當用文明的語言、與人有禮貌的溝通成為每個家庭的共識時,整個社會的輿論環(huán)境也將是文明有禮且有所節(jié)制的。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