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國平 2018-05-18 10:50:07
我是一個不太愛說話的人,即便是朋友聚會,我更多的時候也是在安靜地傾聽。
現在越發(fā)如此。
讀書寫作是最令我自在的事。夜里睡不著的時候,我會順手拿起來一本書來,書中一個個偉大的靈魂,陪我度過夜間寂靜的時光。
從上高中的時候,我就省下乘公交車的錢、生活費去買書。無論住所怎樣狹窄,書始終是我家里的主角。這些年來,究竟在買書上花了多少錢,我已經記不清了,究竟讀了多少本書,也數不出來了;甚至我喜歡的先賢們有哪些,也無法給出一個完整的名單。對我來說,沒有書的生活就是“假的生活”。
茨威格有一本書:《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在我眼中,孔子、老子、莊子、李白、蘇東坡、蘇格拉底、柏拉圖、蒙田、康德、歌德、尼采、托爾斯泰等,是人類文明史上最亮的星星,是整個星空的坐標,而其他的星星們則使星空更加璀璨浩瀚。沒有那些最明亮的坐標,星空未免顯得雜亂無章;而沒有那無數的星漢,坐標就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甚至根本就不會產生。
因為這些好書,這些穿越時間留存至今的經典,我們才能置身文化的長河中,感受文明的生長過程,智慧的永恒價值。
讀到一本好書,就會產生“找到一個靈魂上的親人”的感覺。會使我產生強烈的沖動,自己也想寫點什么,哪怕所寫的東西表面上與這本書似乎毫無關系。它給我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種合宜的氣候里,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fā)芽破土了。
然而我也明白,那些給了我很大樂趣的國外經典,可能在翻譯的過程中丟失了很多東西。最好的翻譯,就好像是原作者的重新投胎,但何其難也,也何其稀缺也。常見的是勉強傳達一些意思,而翻譯上的粗制濫造也并不少見。曾經有出版社請我給尼釆《偶像的黃昏》的一個中譯本寫序,那譯文根本讀不懂,我只好自己動手重新翻譯了一遍。我想,如果我不能直接閱讀德語原文,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真正懂得和喜愛尼采。
學習外語對我來說并不難。我學的第一門外語是俄語。我的俄語水準還不錯,當研究生時一天能夠翻譯8000多近一萬字的俄文原著。后來,因為研究尼采的需要,我又自學了德語。德語有著嚴謹的語法,而我又是一個邏輯思考能力很強的人,很快我就能抱著字典開始翻譯尼采的原著了。我翻譯的第一本德文著作《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時候,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我翻譯的尼采的其他著作共8卷,也將在近期出版。
每學會一門語言,感覺就是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那里有迥異于你過往所見的人、風俗、文化甚至道德標準。直接讀原文,則會使你直接領悟到作者的原意,不會產生誤解。如果是文學作品,比如小說、散文和詩歌,則會領略到作者的語言風格、用詞精妙。尤如唐詩宋詞無法翻譯一樣,其他語言的很多文學作品也有其獨特的風格和韻味,一經翻譯就風味盡失。
我在學習外語上的最大缺憾是聽和說。許多年前,北京歌德學院邀請我免費聽課,老師和同學中很快就流傳開一個趣聞,說有一個學生翻譯尼采作品翻譯得極好,可是一句德語也聽不懂,一句德語也不會說。直到現在,我聽和說的能力仍很差,基本上是“啞巴外語”。雖然這并不妨礙我讀德文原著和研究尼采,但畢竟是一個缺憾,使我在國外訪學時受到很大限制,不能與國外的同行們進行順暢的交流,也享受不到與當地居民交談的樂趣。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