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辣媽萌貝貝 2018-05-15 15:25:49
孩子一天天在成長,每一天都在不斷長大,有時候會突然間發(fā)現孩子怎么突然懂事了,有時候又會發(fā)現孩子怎么突然會這么多東西了,從0歲開始大概三年之內,腦神經細胞不斷增生。腦神經細胞數量在3歲~4歲時達到高峰,之后到7歲左右會減少一些,這個現象非常奇妙,有些腦神經細胞增加之后,到了這個階段卻又死去,像這種腦神經細胞減少的現象,也稱為「修剪」。7歲~10歲之后,大腦進入腦神經細胞間的信息傳導回路的發(fā)達期,才逐漸成為成人大腦。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大腦在10歲以后就“定型”了,所以3歲、7歲、10歲不但是腦部發(fā)展的轉折點,更是強化潛能的黃金期。一旦錯過孩子大腦發(fā)展的關鍵期,就算日后上再多的才藝班也補不回來!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優(yōu)秀,就要好好把握這三個黃金時期,從小鍛煉孩子的大腦潛能!
一、0歲~3歲:發(fā)展大腦本能
這段時期鍛煉大腦潛能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大腦功能的基礎——本能。
3歲之前的兒童腦部,會陸續(xù)出現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這些本能也會讓幼兒的大腦出現各種特征,例如:想競爭,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為媽媽或兄弟姊妹等周圍人們的同伴。
比方說,告訴孩子:“把玩具收好”。講完后卻毫無動靜,不妨改說:“我們來比賽誰收拾得快!”孩子聽了就會開始整理。叫孩子:“快跑!”孩子卻依舊慢吞吞,不如提議:“看誰先跑到那邊。”孩子就會產生斗志往前跑。這些都是生存本能產生了想競爭的特性后,進一步引發(fā)的反應。此外,兒童雖然不喜歡填鴨式地硬塞太多知識,對于學一點點新東西卻會覺得開心,這就是因為求知本能產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要鍛煉腦神經細胞的本能,就要善用這類“想要”的特性,媽媽在成為同伴的同時,也累積一起“競爭”或是“多了解一點”的體驗。
0歲~3歲這個階段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著孩子有沒有會做很多事?或是有沒有比別人強?重要的是讓孩子能抱著愉快的心情對話,并且經?洫労⒆印
二、3歲~7歲:戒除大腦壞習慣
“待會再做”這句話代表的是“并不想做”的心情。換句話說,老愛講“等一下“的小孩,大腦沒辦法培養(yǎng)主動想做的心情,就不會啟動自我酬償系統(tǒng);自我酬償系統(tǒng)不作用,思考力和記憶力自然無法充分發(fā)揮,加上沒有貫徹到底的企圖心,最后會變成一事無成的腦袋。
當孩子說出“等一下”時,先想想為什么孩子不想馬上去做。若是因為有其他想做的事,比方說:因為正在打電玩,所以聽到要收拾房間就回答“待會再做”,這種狀況下,可以問孩子:“現在趕快收拾,吃完飯就可以盡情打電動,你覺得先做哪件事比較好呢?”這種因應方式就是促進自我酬償系統(tǒng)作用啟動,讓孩子主動說出:“我現在先整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