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18-05-11 10:32:56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自己家的孩子太磨蹭了,從3歲到5歲,幾乎每個年齡段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也是讓很多家長抓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孩子本身是沒有形成一個做事的規(guī)律,如果只是一天到晚不停的催促,不僅不會改善孩子磨蹭的習慣,還會讓孩子喪失自我約束的能力。
不去催促,不去嘮叨
催與不催,只是幾分鐘的差距,過多的催促并不能改善什么,可能還會適得其反,催的多了,孩子就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所以盡量不要催促。
而且,當家長催促的時候,孩子會想:大人剛開始催,看來時間還早,還可以玩一會兒。直到家長發(fā)火的時候,孩子就知道:這回來真的了,看來是到時間了。
時間一長,孩子也跟家長形成了一種默契,小催的時候不動,大催的時候才開始動。
所以,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停止催促,給孩子的自控力一點成長的時間。
或許孩子一直習慣了被催促,一下子沒有人催了,孩子會更磨蹭了,這也是正常現(xiàn)象,這時就需要家長多一些耐心,慢慢地引導孩子。
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很明顯,起床、做作業(yè)、吃飯、睡覺,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家長一直催促,好像變成了家長的事一樣。把本該孩子要負責的事情由家長承擔,這會使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界限不清。家長越過界限,孩子就會自然后退,最后就變成了家長支配孩子,讓孩子按著家長的指令去做事,長久以來,孩子就會缺失自我主導的能力。
家長可以多跟孩子溝通,問問今天的作業(yè)多不多,能用多長時間做完,晚上回家都打算做什么,讓孩子自己合理安排下時間。
這樣會讓孩子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家長安排時間和孩子自己安排時間是不一樣的。
和孩子詢問的時候,要始終保持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就像在說一件有趣的事情,不要給孩子壓力,也不要用命令的語氣,那樣會讓孩子更加反感。
批評教育不能解決問題,用行為引導孩子
批評教育和催促一樣,效果都不顯著,真正有效的,是家長用行為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去接受磨蹭導致的后果。
家長可以這樣做:告訴他幾點鐘出門比較合適,家長收拾好東西等著他,不催不喊。他什么時候收拾好了,我們再什么時候出門。
會不會上學遲到?也許會。那他只能接受遲到的后果。
即使出門晚了,家長也不要批評或者發(fā)火,而是在路上指點他一句:你看,今天咱們晚出門了幾分鐘,路上又堵車,搞不好就要遲到。咱們明天早十分鐘出門,你就可以早到學校玩一會了。
有過幾次教訓,孩子心里就明白了。
有時候,不妨狠下心來,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后果。
就讓孩子遲到幾次,挨幾次老師的批評,他下次就不會犯了。跌了跟頭,下次才會注意看路。家長總是幫孩子,怕孩子有什么磕磕碰碰,這樣孩子就很難進步了。
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
小孩子磨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他不知道5分鐘有多久,他可能覺得5分鐘很長,時間還早,他也就不急了。
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可以使用鬧鈴,提醒他花了多少時間,時間一長,孩子就對時間有概念了。
要想讓孩子不磨蹭,要多用自己的行為去引導孩子,這要比不停的催促和發(fā)火有用的多。還要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孩子的習慣不是一兩天就能養(yǎng)成的,這需要一個過程。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