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長閱讀匯 2018-04-25 21:29:43
郎咸平在這篇演講中國還談到,中國的教育培養(yǎng)的只是解題高手,而不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筆者對此深表同意,中國把很多聰明的孩子都培養(yǎng)成了理工科的解題高手,卻很難培養(yǎng)出思辨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比較強的人才。雖然我們是最聰明的人學理工科,美國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但是我們的科技水平仍然比人家差一大截,只能說明我們的教育太差了,把許多天才都培養(yǎng)成了庸才;而美國正好相反,把庸才培養(yǎng)成了人才。
我想,這正是中國教育輕視文科的結(jié)果,他們錯誤的認為文科不需要高智商。沒有認識到文科在培養(yǎng)人的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再聰明的學生,如果沒有經(jīng)過充分地文科課程的訓練,他的思維能力就不能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即使他學的是理工科,由于受思辨能力不強的限制,也很難取得出色的成就。這一點,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認識,但是這個認識并沒有被普遍接受,學校里更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感性思維”是心理學中不存在的概念,是部分中國人編造出來的模糊語言。所謂文科生是“感性思維”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在心理學中,只有“感性認識”這個概念,與“理性認識”相對應(yīng),指的是人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對事物一些個別特征與表面特征的認識,是認識活動的低級階段。而理性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全體、內(nèi)部聯(lián)系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在心理學中,“感性”一詞與感情沒有任何關(guān)系,完全是兩個概念。而在中國人的日常話語中,感性成了另一個概念,指的是重感情的、情緒化的言行方式。所謂“感性思維”的說法是混淆了“感性認識”與“感情”這兩個毫無關(guān)系的概念。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感性思維”這個概念,這正是一些思辨能力極低的中國人杜撰出來的。這正說明了很多中國人不善于辨析概念的缺點,中國人的很多概念都是糊里糊涂,很不精確。
文科只需要背誦嗎?
在很多中國人眼里,人文社會學科似乎是只需要背誦知識點的學科,只要記憶力好,就能學好文科。在高中分科時,很多人不愿意學文科,除了將來不好找工作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因為文科需要背誦很多的東西,學起來枯燥乏味。對于許多男孩子來說,文科是無聊的東西,他們沒有興趣。而女孩子相對更有耐心,更刻苦,更認真,不象男孩子那么懼怕背誦,再加上女性在學習理科時有點先天的劣勢,選學文科的學生中女孩子占了多數(shù)。在很多中國人看來,能學好理科是聰明的表現(xiàn),而學好文科則不過是死記硬背的結(jié)果。
有位學理科的男生,在談到高中時學文科課程時說:“對于理科生而言,上政治歷史地理等課,簡直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從抽象的公式、實驗中解脫出來,放松一下。因為理科生學習文科是比較簡單的。”這種認識非常常見,許多理科生都認為文科課程是些簡單的、虛幻的、無用的東西。甚至還有一些人說什么文科的課程使得學文科的學生浪漫、不切實際、虛幻甚至是愚笨。
毫無疑問,中國人對文科的這些認識是非常偏頗和錯誤的,文科絕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學科,人文社會學科如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邏輯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文藝學等等都需要強大的邏輯思辨能力。
中國人之所以對文科形成了這種死板的印象,是老師們教出來的,中國的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育部門的決策者難辭其咎,他們自己就沒有能夠深刻地理解文科的真正作用。我們的教育中,文科教材的制定、教學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師自己都認為文科是死記硬背的學科,對學生提出的也是死記硬背的要求,學生當然也這樣認為。
其實,對于中國教育來說,文理科靠的都是死記硬背,不同的是,文科背的是知識點,理科背的是定理、公式、解題方法而已。
而在發(fā)達國家,文科不是背誦來學習的。
發(fā)達國家基礎(chǔ)教育以文科為主
我想,數(shù)學題當然能夠鍛煉人的思維,但數(shù)理方面的邏輯和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邏輯有巨大的差異,甚至是兩回事情。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數(shù)學家,但每個人都要生活。一個善于證明數(shù)學題的人不一定能對生活問題和社會問題有正確的看法。我們能夠看到,一些理科高才生在實際生活時存在許多問題,不善交際,不善表達,對社會問題難以正確客觀地評價。
不是每個人都要做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但是每個人都要生活,并且要在社會中生活。所以,對于普通人來說,文科更為更要。
人文社會科學就是研究人類自身的學問,它與人自身的關(guān)系無疑更加緊密,它與我們的生活更是息息相關(guān),人們時時刻刻不能離開它。比如語言、政治、法律、社會、經(jīng)濟、管理、歷史、文學、藝術(shù)等學科,都是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jīng)常接觸到的。我們更需要人文社會科學。
我們也注意到,很多著名的科學家,他的文科修養(yǎng)都非常深厚,甚至足以稱得上是文學家或是藝術(shù)家。而很多著名的學者、作家,他們的理科能力卻很一般。沒有文科很差的科學家,卻有理科很差的文學家、學者。這足以說明,文科訓練對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更為重要。
特別是語言的訓練,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在基礎(chǔ)教育上,中國的中小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在數(shù)、理、化上,而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中小學生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文科上,按理說,我們的科學技術(shù)應(yīng)該很發(fā)達,但結(jié)果恰恰相反,美國是科技強國,中國是落后國家。我們的學生做的數(shù)理化習題已經(jīng)夠多了,但這沒有能夠培養(yǎng)出中國人的思維能力。
美國中小學數(shù)學課與我們相比要簡單得多,近年美國大學在中國招生,很多中國考生覺得其數(shù)學試題簡單得可笑。然而,他們的語文、閱讀、寫作試題卻讓中國學生深感困難。他們的寫作重視思想的深刻、邏輯的周密和行文的流暢,讓很多中國考生無從下筆。很多在中國讀了小學后到美國讀中學的孩子,在學習數(shù)理化方面非常輕松,但在學習語文、閱讀、寫作等方面卻非常艱難,可見美國孩子在文科方面的水平遠高于中國孩子。但美國并沒有因為中小學數(shù)學難度低,而失去科技強國的地位,依然是人才濟濟,領(lǐng)先世界。反觀我們,中小學生深陷數(shù)理化的題海,考試成績上來說確實不錯,在國際奧賽中經(jīng)常獲獎,但他們最后卻很難成為突出的科技人才,中國的科技水平更是遠遠落后。
為什么會這樣?
這是因為美國人清楚地看到了文科教育在提高學生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從小學開始便加強文科教育,美國孩子在中小學的大部分學習時間都用在了文科的學習上,其中語文課又最受重視。美國小學生花在語文上的時間遠遠多于其他課程,文科的教學時間占據(jù)了絕對的多數(shù)。而在學習數(shù)學、科學等課程時,也會要求學生寫作研究報告、論文等,同樣有閱讀和寫作的內(nèi)容。
法國高中生畢業(yè)時,有一場世界有名的“哲學大考”,18歲的中學畢業(yè)生必須毫無選擇地面對試卷上關(guān)于“自由”、“權(quán)利”、“欲望”、“國家”等問題的題目作答,這是思想的教育,更是思維的訓練。
挪威也是如此,《中國青年報》2009年2月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挪威中學生:不忙考試整天思考人類問題》(作者:人大附中特級教師靳忠良)。文章說,中國的中學生在不斷地背誦大量的知識點,而挪威的中學生卻在“享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思考如何做出“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人類行為”。作者感慨道:“這對于我來說無異于一次教育觀念的地震——是對幾十年堅定不移、以刻苦讀書為己任的教育觀念的根本性質(zhì)疑。”我們的學生天天背誦知識點,人家的學生天天自己思考問題,未來誰的思維能力會更強是顯而易見的。
在寫作方面,美國學校對孩子的要求比中國要高得太多。中國現(xiàn)行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小學以學寫記敘文為主”;初中“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的應(yīng)用文”;高中才開始進行較多的議論文寫作訓練,但已經(jīng)太晚了。中國在中小學主要是進行記敘文的訓練,所以中國的學生總是感覺到寫議論文困難;而美國學生則是從小學開始就寫論文,一直在進行思辨的訓練。
美國小學生從一年級就寫劇本、寫研究報告,二年級開始寫傳記,三年級開始寫勸說性論文,這些寫作訓練特別是議論類文章的寫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得他們的思維更加嚴密、條理,邏輯性強。一些中國學生到美國之后,在寫作方面困難重重,他們寫的論文美國老師都看不懂,不是因為語言的問題,而是因為這些論文邏輯混亂、表達模糊、條理不清,這正是從小缺乏訓練的結(jié)果。
目前,中國國內(nèi)高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有調(diào)查表明,90%以上的學生有“恐議癥”,不想寫議論文,害怕寫議論文,更寫不好議論文。許多記敘文、散文寫得不錯的同學,卻很難寫好議論文。很多同學寫出來的議論文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或者有論點不明、論據(jù)不足、論證不力等諸多問題。寫不好、不想寫,使得高中議論文寫作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到了大學同樣如此,我們的很多本科生不能寫出一篇象樣的畢業(yè)論文。他們走上社會之后,思考問題就會傾向于程式化、表面化、單一化,不能夠多角度、多側(cè)面、全方位地看問題,也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在討論問題時往往不能展開,不能深入。
說了這么多,我們并不是要討論文科生和理科生誰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強,只能說是各有千秋。筆者只是對流行的認為“理工科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說法進行反駁。
筆者更想說明的是,在中小學階段,要把學生從繁重的數(shù)理化習題中解放出來,數(shù)理能力不是一種必須從小就高強度訓練的能力,而語言能力和運用語言思維的能力則必須從小就訓練!吨袊嗄陥蟆酚幸黄恼抡劦,數(shù)學家蘇步青孫女上小學,蘇認為小學數(shù)學太難,并且認為小學數(shù)學沒有必要這么深。中小學,特別是初中和小學,教學內(nèi)容方面,文科應(yīng)該更多一些。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