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4-23 10:44:20
在孩子的世界里,最開始只有媽媽一個人。所以,孩子是在跟媽媽的互動中,慢慢地形成健全的人格。
媽媽只有情緒穩(wěn)定,才可能和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互動,讓孩子擁有穩(wěn)定的情緒與健全的人格。
影響親子關系的最大因素是媽媽太焦慮
在心理學中,情緒穩(wěn)定是指媽媽可以自由感受事情發(fā)生時的情緒,無論多好多壞,自己都能調(diào)節(jié)到相對平穩(wěn)的狀態(tài)。
保持情緒穩(wěn)定,并不是說媽媽必須要一直高興,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但是要控制住強烈的情緒。否則,她的關注點就會在自己身上,自然就無法觀察孩子的需要,理解他的感受。
孩子生病這件事,最能反映出媽媽情緒控制的能力。
焦慮的媽媽一看見孩子生病就會馬上慌了,無論多晚都帶孩子去醫(yī)院看急診。她完全被孩子高燒不退會引發(fā)驚厥,甚至誘發(fā)癲癇發(fā)作等災難性的幻想所控制。生病后,孩子本身就很難受,需要媽媽的安撫。而焦慮媽媽完全陷入自己的情緒之中,于是孩子就更加痛苦。
而情緒穩(wěn)定的媽媽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生病,也會很著急,但同時她會進行判斷:思考是婆婆白天帶孩子出去玩著涼了?還是被其他小孩傳染感冒病毒了?再根據(jù)不同情況來靈活地應對。
情緒穩(wěn)定的媽媽有更多思考的空間,能理解孩子當下的需要,給予他不多不少的滿足。同時,也更容易得到周圍人的支持。
在中國,媽媽們表現(xiàn)出來的最明顯的情緒問題是焦慮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的祖輩受過很多心理創(chuàng)傷,包括:戰(zhàn)爭、饑荒、疾病、親人的去世、被忽視……
這些創(chuàng)傷給一個家族打上了精神烙印,代際傳承一直傳到了這一代。
焦慮媽媽可能從小就沒有或者極度缺乏積極的母愛體驗和家庭溫暖,沒有安全感,經(jīng)常處于擔憂之中。
另一方面,有了孩子,她又會想:“我小時候沒體會過的母愛,我要給我的孩子!”這種補償心理,讓焦慮媽媽不顧孩子的需要,對他過度滿足。
劉華清曾經(jīng)接診過一個男孩,他的媽媽就是一直很焦慮,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
一歲多時,孩子特別想自己吃飯。她讓老公硬把孩子按在椅子上,說:“寶貝兒,你不能動,我要一口一口地喂給你!”孩子五六歲時,她又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說:“小區(qū)里的全是壞孩子,你不要和他們玩!”
總之,她不斷地夸大環(huán)境中的危險因素,讓孩子覺得只有依靠媽媽,才能獲得安全。
實際上,孩子都是在磕磕絆絆、打打鬧鬧、犯錯誤、受挫折中成長的,他們自己去調(diào)整和處理,從中獲得解決困難的能力。
孩子有一個焦慮的媽媽,還可能是因為他有一個焦慮的姥姥。家庭教育文化也會一代代地傳承。如果媽媽自小被母親要求苛刻,那么,她就有可能復制這種親子互動模式,對自己和孩子要求苛刻。
這種焦慮媽媽就是所謂的“完美媽媽”,她們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一看到孩子有缺點,情緒就爆炸了。
劉華清經(jīng)常建議媽媽們不要做一個“完美媽媽”,而是做一個“剛剛好”媽媽,輕松、自在地與孩子互動。如果媽媽低焦慮,那么,她就能夠設身處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試探地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跟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一起。
不穩(wěn)定的情緒,會堵塞愛的通道
在劉華清看來,如果長期處于怨恨、內(nèi)疚、無助、冷漠等負性情緒之中無法自拔,媽媽可能很難表達愛,孩子更是感受不到愛。
1、怨恨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80后”和“90后”的年輕媽媽并不是自愿生孩子的。
孩子出生后,她們開始面對一系列的喪失:身材走樣、失去工作的晉升機會(或者干脆失業(yè))、沒有娛樂時間……
當孩子不聽話、哭、鬧、尖叫時,她們會非常厭煩、憤怒,甚至是怨恨:“要不是因為你,我怎么會過得這么痛苦?”這種情緒困擾,于是衍生了指責甚至是暴力。
如果,女性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是真正地渴望孩子、愛孩子,就不要施加外界壓力,讓她們倉促地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否則媽媽受罪,孩子更受罪。
另外,媽媽自身也要反省、成長,接納自己的情緒。在自己的需要與孩子的需要中嘗試尋找平衡點。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孩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