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16 11:04:38
簡單的說,開口就是孩子第一次有意識地發(fā)出有明確意義的語音。
孩子從零語言到開口是一個突破,是一個質變,而從開口到可以順利表達則是又一個積累量變的過程。
想要讓孩子更快地從一個字或一個疊音開始過渡到能順利表達,需要遵從一定的規(guī)律。
1. 所教詞匯語句符合情境
符合情境的語言是最生動的,也是最容易讓孩子理解的。有些抽象的概念詞更需要結合具體情境才有可能被孩子理解。比如說“做夢”這個詞就很難向一個才學說話的幼兒解釋清楚并被理解,這個詞結合起床前清醒狀態(tài)下的情境來教授就更容易些。
2. 所教語言循序漸進,字數逐個增多
孩子只會說1個字的時候,教說2個字,只會說2個字的時候,教說3個字,不能一次性跨越字數。
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只會說“媽媽”的情況下,可以在適當的情境下教孩子說“媽媽,抱”,“媽媽,給”,要求孩子仿說,這樣的仿說要求對孩子來說,不是特別難,相對容易成功做到。
如果一次性跨越字數太多,對孩子來說,難度就可能太大而導致不愿意仿說。舉例來說,還是孩子只會說“媽媽”的情況下,如果教成“媽媽,我要抱”難度就高了很多,孩子很有可能會完全放棄嘗試仿說。
3. 教語言的難度要考慮孩子的實際理解能力,但不能停留在他的理解能力范圍內。
教語言的過程也是同時教認知和理解的過程,范圍都是要不斷外擴的,不能因為孩子還不理解就不教,而是需要不斷地用低級別的字詞句去解釋更高級別的字詞句,只有這樣才能更快地幫助孩子擴充并理解詞匯、語句、表達方式等。
舉例來說,孩子知道也會說“碗”、“筷子”“盤子”等詞的情況下,大人就可以教“餐具”這個詞了,因為“餐具”就是用餐的工具,只要一列舉幾個孩子已經會的詞就能很容易被理解。
4. 更多地創(chuàng)造可以要求孩子仿說的機會
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吃喝玩樂的各種需求都需要使用語言之后才能得到滿足。舉例來說,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放置在他看得到卻夠不著的地方,如果孩子想玩玩具,就必須讓大人幫忙,這時候就是一個教語言的好機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