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3-31 11:05:02
預設點2
結合6、7、8自然段,說一說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摘出有關的句子,再一次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并結合自己搜集的中華兒女與外族入侵做斗爭的故事進行討論。
學生會從“我真想……”
“我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等句段中感受作者的思緒。通過“我還想隨著那蜿蜒南去的老龍頭,縱身跳進那碧波萬頃的渤海,去一洗那炎夏酷暑的汗水、關山萬里的風塵……我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古戰(zhàn)場上,身披盔甲,手持金戈,站立在這威武的雄關之上,一股慷慨悲歌的火辣辣的情感涌遍我全身。這雄關巍然屹立于華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間、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著異族的侵略,捍衛(wèi)著神圣的國土。這高聳云天的堅固的城墻上的一塊塊磚石,哪一處沒灑過我們英雄祖先的殷紅熱血?”讓學生感受作者內(nèi)心油然而生的慷慨情懷。
生:作者思如泉涌,盡情宣泄。
生:作者的想象不至于此,甚至回到金戈鐵馬的“古戰(zhàn)場上”,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寫雄偉的山海關,是因為“這雄關巍然屹立于華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間,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著異族的入侵,捍衛(wèi)著神圣的疆土。
師:對。“這高聳入云的堅固的城墻上的一塊塊磚石,哪一處沒撒上過我們英雄祖先的熱血?這雄關外面的亂石縱橫、野草叢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處沒有埋葬過入侵著的累累白骨?”這段鏗鏘有力的文字,字字動人心魄,足以說明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這雄關所發(fā)生的巨大作用。
如果說他那雄偉莊嚴的風貌是他偉大的體魄,那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異族的入侵,捍衛(wèi)著神圣的祖國疆土則是他忠貞不屈的靈魂。
生:一個熱血沸騰、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在這里作者既在議論又在抒情。
師:進一步體會我們的祖先為了捍衛(wèi)國土獻出了自己的鮮血,他們身上散發(fā)著愛國情懷,結合學生發(fā)言,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討論,談出自己的感受,感受山海關“偉大的體魄”與“忠貞的靈魂”,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預設點3
結合9、10自然段說一說作者的議論和抒情,看到作者這么強烈的感受,說說自己的感受。
在學生充分理解與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并作出恰當、及時的評價。
生:山海關之所以雄偉壯觀,是因為它那偉大的體魄、忠貞的靈魂,它永遠刻在人們心中。
師: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山海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作者在文中把抒情同記事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敘事中抒情,在抒情中敘事。從而使我們深深地受到感染。
四、再次朗讀課文
五、作業(yè):搜集關于山海關的歷史故事。
山海關的由來
據(jù)說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帥徐達和軍師劉伯溫到京城以北過塞之地圍城設防,兩年之內(nèi),必須完成。
徐達,劉伯溫二人領了旨,帶著人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邊塞。第二天,兩人騎馬登高寮望,尋找筑城的地方。要講筑城,徐達是外行,他只會交兵征戰(zhàn),沖鋒陷陣;圍城設防,卻不如劉伯溫。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問大了。徐達站在高處一看,連說:“好地方,好戰(zhàn)場!”劉伯溫卻一聲不響。
第三天,他二人騎馬又來這里,徐達又連聲說:“好地方,難得的好地方。”劉伯溫還是一聲不哼。第四天,他二人騎馬又來到這里,徐達又連連說:“好戰(zhàn)場啊,好戰(zhàn)場!”劉伯溫還是不哼一聲。徐達見狀不解,忙問:“軍師,我二人領昆來此圍城設防,一連三日,你一言不發(fā),到底為什么?”“為了大明江山!還為了你……”“為我?此話怎說?”劉伯溫用馬鞭指了前方說:“元帥,你看:北邊燕山連綿,南邊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關,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徐達素知軍師謀略高,就問:“你想修個什么樣的?”劉伯溫說:“這座城要比別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連城、城套城、樓對樓、樓望樓,筑一座鐵壁金城。”劉伯溫又用馬鞭朝四周一指,說:“元帥,這里既是個好戰(zhàn)場,又是個好居處。你看,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真是個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達一聽恍然大悟,想起軍師說“還為了你”的話。徐達連連叫好,當日回營,二人連夜畫圖,第二天派將送往京城。朝廷準奏,立刻動工。整整干了一年零八個月,關城竣工。
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達、劉伯溫回來了,就問:“二位愛卿回京,城池可筑成?”二人出班奏道:“托圣上洪福,可曾命名?”徐達、劉伯溫二人一聽,都愣住了。當時降旨,只叫筑城,未讓命名呀!徐達心直,剛一張嘴,只見劉伯溫跨前一步說:“臣等未敢妄動。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萬歲圣明,請恩示吧!”朱元璋一聽,把手一擺說:“好,就叫山海關!”
從朝里回來,劉伯溫隨徐達到了徐府,對徐達說:“我不能再在朝為官了,我得走了”。徐達忙問:“干啥去?”劉伯溫說:“我本是山野道人,還是去游四海去吧!”徐達不解,說:“你我隨皇上南征北戰(zhàn),從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關城,可謂勞苦功高,本該享榮華富貴,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會奏準的。”劉伯溫說: “差矣!萬歲如讓咱共享榮華,就不會派咱倆邊塞筑關城,也不會只給兩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難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筑成私下命名,屬目無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屬辦事不周,這只是剛剛開始呀!”徐達大惑:“軍師,你是說......”劉伯溫手一揮說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帝與臣,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東的例子還少嗎?”一席話,說得徐達目瞪口呆,半天才說:“軍師,你一走了之,我怎么辦?”劉伯溫說:“你不能走,你要隨朝伴駕,無論何時,不要離開萬歲左右。趕你,你也不要離開。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讓他們到山海關那個地方去吧。那里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連天,此處進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達說:“就照軍師的話做。明天,叫小兒去山海關。”正說著,闖進一員大將,姓胡名大海。他在帳外聽到了徐、劉二人談話,進屋就嚷:“元帥,我與你出生入死,馳騁疆場,如今公子要去山海關,我也打發(fā)一個孩子隨他同行吧!”話沒落音,大將常遇春又來了。劉伯溫素知眼前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訴了他。常遇春也堅持打發(fā)一個孩子同去山海關。
不久,劉伯溫不辭而別,徐達按劉伯溫所言,寸步不離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開國元勛,竟都糊糊涂涂地死在慶功樓火海之中。
再說,徐達、胡大海、常遇春的三個兒子到了山海關,定居安家。后來,這三家的后代,在山海關城里修了徐達廟,城東北修了胡家墳,城西南修了常家墳,都立了石人石馬石牌坊。
《山海關》 習題精選(一)
一、讀準字音
zhēng mù jiàn biǎn zhǔ
錚錚鐵骨 思慕已久 箭樓 匾額 引人矚目
jìng sǒng pángbó hún zhì
雄厚蒼勁 高聳入云 氣勢磅礴 渾然一體 雉墻
tiào gěng fán jiā jiāng mào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