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論壇武漢站 2018-03-07 14:29:57
慫隨心
接受現(xiàn)實,不再苛求與逃避
父親懟女兒,兒子懟父母,一個懟字,代表的是心里有怨恨,有對抗,想攻擊,想改變。但復雜微妙血脈基因相連、砸了骨頭連著筋的代際關系,豈是一個簡單粗暴的懟可以處理的?
兩則新聞的后續(xù)可以說都是父母認慫,控訴女兒的已經(jīng)刪掉微博,被北大畢業(yè)留學美國的兒子發(fā)長文公開數(shù)落的王猛之父含淚悔恨,沒教好兒子,乞求蒼天還兒子健康心靈。王父反思自己的教子之道,并沒有打罵,而是講道理論是非的“談話”。“大概從2歲時開始,我們就用這種方式跟他溝通。他知道,談話意味著可能犯了錯。即使我們輕描淡寫地聊天,他也會一直恐慌。”長此以往,王猛和父母都習慣了用郵件溝通,看似平靜、克制的理性交流卻壓抑阻滯了真實情緒的流動。王父表示,忽略了孩子的先天特點,是他們作為父母非常大的失誤。在這個失誤之下,導致了一連串忽視孩子情緒的行為發(fā)生。他說,以前總覺得兒子的一些負面情緒——生氣、憤怒都無大礙,過幾天就會好,兒子也許就忘了,但沒想到兒子會一直記著。兒子長大后,在“過度關愛”和“放手”之間也沒找到好的平衡。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jīng)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父輩認慫,估計有反省求和解,也有無奈,但相對充滿對抗和危險的對懟,接受現(xiàn)實的認慫倒也是一種解決之道。無論如何,家庭不是法庭,論是非,爭對錯,講輸贏,一是成本太高,二是意義不大。代際危機或者一段糟糕的親子關系永遠都是雙向傷害,無論叫痛的是父母還是子女,另一方也一定很痛。中國家庭有兩個看似矛盾的特點,一是邊界不清導致深度糾纏,二是情感漠視缺乏心靈關懷。父母年富力強時,經(jīng)常自以為是為孩子的人生作主,從學習到交友,從愛好到就業(yè),凡事大包大攬,以愛和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實。有多少這樣不肯放手的父母,最終只能感嘆白養(yǎng)了一個陌生人。最悲摧的是,當他們年老體弱,渴求親情反哺的愛與關懷時,在孤獨中長大的下一代通常無力也無能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怎么辦?從接納開始,父母接納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接納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愿意學習和改變。孩子同樣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原諒他們也是由不完美的父母撫養(yǎng)長大。靜靜地想一下,當我們抱怨指責父母的控制時,是不是也在企圖改變他們?這背后是不是也有一種控制的心理動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接納現(xiàn)實,接納不完美,不再苛求,不再逃避,學習真正的獨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前面提到那位痛恨自己總對兒子動手又無力改變的父親,后來終于發(fā)現(xiàn)折磨自己的惡魔是心底對父親的記恨。他嘗試去理解當年靠打零工養(yǎng)活一家三代的父親內(nèi)心的苦悶,原諒了父親的暴躁壞脾氣。當他從心里和父親和解之后,感覺就是和自己的一部分和解了,從此再沒動手打過兒子。“偶爾還是會被兒子氣得舉起拳頭,但一次也沒落下過。因為這個時候,總會有一個清晰的聲音告訴我,你不是你父親,你理應有更好的方式對待自己,對待兒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