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2-27 12:11:30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
海上學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
老師:大家一定發(fā)現(xiàn)了,所有詩所有愁眠都跟一種景物有關,那就是——(學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當空的晚上,詩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愁緒寄托給明月。但是,要是沒有明月呢,怎么辦?張繼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給了寒山寺的——(學生:鐘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張繼,走進寒山寺的夜半鐘聲。
老師: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后,盡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張繼那樣渾然天成,感人心肺,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你聽,從張繼之后,這鐘聲一直在歷史的天空悠悠回蕩。四百多年過去了,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回蕩——(學生齊讀: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七百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回蕩(學生齊讀: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一千多年過去了,鐘聲在王士禎筆下悠悠回蕩(學生齊讀: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一千二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當代詩人陳小奇筆下悠悠回蕩
(學生齊讀: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老師:這就叫經(jīng)典,這就叫文化。(板書:經(jīng)典 文化)。我們學了這首詩,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如果你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看一座橋——(學生:楓橋);在楓橋上,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
(學生:張繼);想起一個人,你一定會在心中念起一首詩——(學生背誦《楓橋夜泊》,再齊背誦。)
老師: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學生,盡管你們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寒山寺、鐘聲不再陌學生,盡管你們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這就是經(jīng)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