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上海站 2018-02-06 13:52:25
最近讀到了一篇教育好文,分享給各位爸爸媽媽,希望在育兒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經驗和感悟。
假如你看了書前的目錄就先翻閱這一章,你很可能是當父母的,你很可能正和你的孩子有些界線問題,或者只想事前預防。更可能你早已深陷痛苦而希望借此得到解脫,比如:你的新生兒哭鬧不停;你的幼兒在家無法無天;上小學的孩子不守規(guī)矩;上初中的孩子行為魯莽;上高中的孩子愛喝酒。
這些差錯都可能因界線問題引起。這里提出一些孩子應該學習也適合他們年齡層的界線訓練大綱。我們當父母的需要考慮到孩子發(fā)展的需要與能力,避免要求超過孩子所能負荷的,卻也不要要求太少,疏于管教。
出生到五個月
在這個階段,新生兒需要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他的人,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孩子需要有歸屬感、安全感、受歡迎感。在此階段,設立界限不如給予嬰兒穩(wěn)定感與安全感那么重要。
這里唯一真正的界線是母親的存在,給予孩子無限安全感。她保護嬰兒,撫平他內心的緊張、害怕,或面對沖突的感覺。嬰兒獨處時,常常會因孤獨或缺乏內心的架構(internalstructure)而感到恐慌不已。
好幾世紀以來,母親(包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都襁褓過她們的嬰兒,或用布緊緊把孩子包起來。包裹嬰兒,除了可以調節(jié)嬰兒的體溫以外,也使嬰兒有安全感——一種外來的界線。嬰兒知道他(她)從哪里開始、哪里結束。所以,當嬰兒被脫光衣服時,常常會因為失去外面的保護物而驚慌失措。
有些好意的基督徒老師提倡嬰兒必須接受“訓練”,認為抱、喂嬰兒應該有特定的時間。這些方法試著教導嬰兒不該隨便哭或要求安撫,因為“那表示控制權是在孩子而不是父母”,或因為“那要求都是孩子自私與順從肉體的表現(xiàn)”。不從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理論來了解這些觀念,對孩子將有很嚴重破壞性的影響。
一個四個月大的嬰兒大聲啼哭是她想知道這個世界是否安全。因為她還沒學會在四周無人時感到自在,她內心感到恐懼、孤立。
“我晚上不再把她從嬰兒床抱起來后,她就不再哭了。”她們會這樣說。這或許是真的,可是,哭泣停止也可能是因為嬰兒感到沮喪,他放棄希望而退縮了。所盼望的延遲未得,令人心憂。
教導孩子延后對需求的滿足應該等到一歲以后,等嬰兒與母親之間的安全感建立起來以后。
五到十個月
嬰兒從六到十二個月是“孵化期”,他們正在學習“媽咪和我并不是同一個人”。此時,嬰兒正在一步步地爬向外面那個又可怕又美妙的世界。雖然嬰兒有很強烈的依賴性,但他們開始慢慢地從與母親的合為一體中掙脫出來。
在這個階段,父母雖然仍是孩子可以依附的安全錨,為了幫孩子發(fā)展健全的界限,需要鼓勵孩子嘗試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允許孩子在父母親以外,還能被其他人或事物吸引。讓你的家成為一個安全的新大陸,讓孩子可以探險。
幫助你的孩子孵育成長時,你還是不可忽略他們與人的感情聯(lián)系,那是建立他們內心根基所需要的,因為那畢竟是嬰兒最主要的工作。我們必須小心滿足孩子跟父母良好關系的需要,讓他們在感情上有安全感,同時,也允許孩子在自己的父母以外可以放心地往外發(fā)展。
可是,在這個轉換期,孩子的注意力從母親的身上轉移到外面的大千世界,許多的母親很難適應。那種失去跟孩子親密關系的挫傷往往非常劇烈,尤其是在懷孕生子階段過后。一個負責的母親會設法使自己對親密關系的需要,在成人的世界得到滿足與慰藉。她會鼓勵孩子的“孵化”,深知她正在裝備她的孩子“離開與分離”的能力。
對“不”這個字,在這個階段,大部分的嬰兒還沒有能力了解或適當的回應。為了避免孩子陷入危險,把他們抱起來并帶他們離開危險的地方是最上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