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1-11 15:04:46
面對孩子這些天馬行空的夢想,大部分家長大吼一聲:胡說八道些什么,你趕緊給我規(guī)規(guī)矩矩學習,以后考重點中學,考個好大學,考個公務員,捧個鐵飯碗,也好讓我們放心。
家長認定孩子未來的愿望是渺無邊際的幻想、不合時宜的美夢,認為他應該緊盯眼下的一畝三分地,只在這點兒地方不知疲倦地耕耘,其實這很不符合孩子熱愛變化、熱愛憧憬的心性。
一個沒有夢想的孩子,很難意識到他今天吃的這些苦有何意義,意識到他為什么要學習數學、英語、鋼琴、電腦。如果他沒有遠期的目標,近期的艱苦學習他是很難心甘情愿去耐受的。
唯有他意識到,未來的夢想與今日的學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意識到今日不辭辛勞是為了未來有更豐富的選擇,他的內生動力才能發(fā)芽生根,茁壯成長。
正如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兒子安德烈小時候經常對他說的: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作為一名勤于思考、親力親為養(yǎng)大兩個兒子的媽媽,龍應臺還清醒地認識到金錢和名聲,都不是下一代幸�?鞓返暮诵脑亍�
她與兒子這樣談過:
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就‘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在你心目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從這一點上來說,夢想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只有合適不合適孩子之分。因此,與孩子一起觀賞其夢想的種子,一同種下它、澆灌它,想方設法培育它,如果我們家長先做到了這一點,你會發(fā)現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培養(yǎng)起來并不難,因為自覺自愿,永遠屬于一個有目標的人。
05
對孩子的學習事無巨細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管是預習的監(jiān)督,還是作業(yè)的檢查,不管是背誦的推進,還是復習的細節(jié),都要圍追堵截,一一追問,一一落實,一點自主的空間也不給孩子。
家長也許意識不到,就是這樣的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反而扼殺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這就像我們遇到一個事無巨細都要思慮、監(jiān)管、修正,事事都不放心下屬的上司一樣,最終,下屬們都會變成算盤珠子,變成“無腦巨嬰”,推一推,動一動。
沒錯,下屬會想:反正我想了也沒有用,都不會合你的意;反正考慮進步呀、業(yè)績呀,都是你的事,你愛管,不妨把所有動腦筋的事都讓給你。工作就是這樣變成上司一個人的事的,同理,學習就是這樣變成家長的事的。
孩子還小,本身對自己與家長各自負責的領域就界線不分,而家長的大包大攬,又加劇了這一跡象。若要培養(yǎng)在責任方面界線分明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是否應該后退一步,讓出激發(fā)孩子主動性的空間來呢?
父母應該做的是激發(fā)出孩子的潛能,把他的熱情調動起來,讓他自己干勁十足地學。這里有一些給父母的提醒:
讓孩子自己單獨處理功課,讓他自己多動腦筋,多探索。
當孩子做作業(yè)遇上難題,向你請教時,千萬不要立刻為他講解,應該問一問孩子是怎么想的,看一看他在什么地方想得不對,這可以使你了解他的思維,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導孩子學習。
切記不要替孩子做功課,即使孩子不停的央求你,或是你很同情孩子大量的家庭作業(yè)。你需要引導孩子對自己的事負責。
當孩子對某位老師有意見時,要告訴孩子,你可以不喜歡老師,但你不能拒絕學習知識。你學習是為了自己,是為了你以后的需要。老師也終將會離你而去,而知識卻是你的,是你終身的財富。
★
06
給家長們的最后提醒
解決內生動力,要舍得放手。
把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都服侍好,為了24小時陪讀、陪寫作業(yè),家長放棄自己的事業(yè)追求、朋友交往,放棄培育自己的興趣愛好。
這樣的貼身緊逼,事實上就是沒命地讓學習的外在動力遮蔽了孩子的心靈空間。外力太猛,等于把孩子學習的內生動力完全打壓了,孩子每天被嚴格監(jiān)控,處于動輒得咎的狀態(tài),不對學習超級反感才怪。
若要孩子逐步樹立“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的心態(tài),家長對孩子的日常學習要逐步放手。
基本上,三年級之后就不要再陪寫作業(yè),四年級就不要介入孩子的考試總結與日常預習,五年級之后就要讓孩子自己挑選輔導班,六年級要讓孩子自己挑選升學的道路……
總之,只有你放出這樣的信息——孩子,媽媽并不能為你的未來撐起保護傘,學習,就是你一根傘骨、一根傘骨地積攢自己遮風避雨的本錢,孩子才會意識到,學習,是安身立命的需要,是未來生活最關鍵的基石,是他必須去面對的挑戰(zhàn)。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