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作者:@佚名 2017-09-19 20:39:27
幼教網(wǎng)整理了關于幼兒教育探索論文《精心策劃教研活動,從需求出發(fā)》,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是提高保教質量的經(jīng)常性手段,也是培訓教師的重要途徑。我們幼兒園為了產出有效的教研活動,達到強教師素質,促保教質量,利孩子發(fā)展的目的,采取從教育和教師需求出發(fā),在學、練、研、幫等方面開展各項教研活動,取得良好成績。
一、學習理論,要講究方法,反復進行,在運用中消化。
教育界有這樣一種說法:“理論、觀念的模糊就會導致行動的盲目”。幼兒園的工作必須以《規(guī)程》為依據(jù),以《綱要》為指導,必須學習理論,必須樹立科學的、先進的教育觀念。然而,理論知識比較枯燥,教師在學習時常常會出現(xiàn)心不在焉,思維總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的情況。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在開展有關教研活動時,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注重學習方法的生動活潑和靈活多樣,做到學習理論三結合,即集體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思考與交流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量使枯燥的內容變得有趣,使抽象的概念變得易懂。譬如在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時,我們組織了三輪教研活動。第一輪活動我們安排:(1)集體通讀,布置思考題;(2)個人自學,完成思考題;(3)集體討論,教研組長主持會議,交流思想和認識。通過反復學習,大家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有了較深理解。特別是通過熱烈地討論,教師們對教學行為的認識更加清楚;教育目標更加明確;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和重點教學內容的確認上,更加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同時以往在工作中曾遇到的一些困惑和疑慮,也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化解。為了檢驗學到的教學理論是否真正用于實踐,接著我們又組織了第二輪教研活動,即“深入學習《綱要》精神,自覺轉變教學行為”的教案設計研討活動。我們選擇大班的計算“球體和圓柱體”、科學常識“沉與浮”、中班環(huán)保教育“樂音和噪音”、計算“按6以內的數(shù)量分類”等為教案設計內容。教師們結合《綱要》精神寫教案,并以《綱要》為理論依據(jù)撰寫說課材料。然后教師們人人當評委,根據(jù)教案設計和說課的優(yōu)劣評選優(yōu)秀教案。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種思想、觀念,要深入人心,并見諸于行動,不是一朝一夕一個活動能夠解決的,必須常抓不懈,只有在學和做的交替中不斷加深印象,理解其內涵。第三輪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再一次激發(fā)起教師們自學《綱要》的興趣。我們在教師技能技巧比賽中,增設了一個“思”的項目,讓教師完成一份理論試卷。試卷的內容主要是測試教師對《綱要》的學習理解。如:為什么說孩子是學習的主人?“師幼互動”的含義是什么?如何理解教而有法,教無定法?社會性教育中將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自信放在首要位置,你能說出理由嗎?等等。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教師們自學勁頭十足。學習《綱要》前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活動所取得的效果,讓我們認識到學習理論必須講究方法,反復進行,在應用中消化。
二、看書閱讀,要鞭策引導,互通信息,在活動中理解。由于幼兒園工作瑣碎、繁忙,外出學習的機會有限,要接觸新觀念,了解新信息,增加新知識,最直接、快捷的辦法就是認真閱讀幼教雜志和有關業(yè)務書籍。我們幼兒園為教師訂閱的幼教雜志多達13種,教師人手2冊,年級教研組長人手9冊。同時經(jīng)常購買各類業(yè)務書籍和學習資料,鼓勵教師在職進修。為了幫助教師學好、利用好手中的書籍雜志,促進學思結合,互通信息,我們開展了“推薦好文章,交流新思想”的教研活動。具體方法為:(1)提前一至二周提出活動要求,告知活動時間,讓教師看書做準備;(2)集中交流,要求每位教師把雜志上看到的有價值的文章、段落、句子推薦給大家。為了提高交流效率,并培養(yǎng)教師的概括能力,我們要求精彩的段落、句子可以原文照念,整片文章內容及基本觀點用幾句話概括出來。然后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談出讀書后的最深感觸和最大啟發(fā)。這個活動上學期開始嘗試,因為整個過程組織得好,教師收益很大,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督促了學習,增加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教師的能力,使她們學會學習,學會思辯,學會大膽表達,可謂一舉多得。
三、進修取經(jīng),要聘請專家,敢于“出丑”,在聆聽報告中提升。
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如遇名師指點,以往自己百思不解的問題,能夠豁然貫通,同時讓名師來傳經(jīng)送寶,有益于開闊眼界、拓寬思路。這幾年,我們已先后請了多位專家學者輔導講課,這其中有上海市虹口區(qū)教委幼教科邵文琴科長,為我們講述了上海市幼教改革信息,虹口區(qū)藝術幼兒園園長、上海市特級教師陳定兒指導教師上課、評課,浙大幼教中心王曉燕園長講授教科研的基本方法,上海華東師大學前教育系張明紅教授輔導“幼兒早期閱讀”課題研究。邀請專家來幼兒園講課輔導,需要虛心好學的精神和敢于出“丑”的勇氣。例如:上學期我們邀請張教授來園輔導講課,發(fā)出的邀請不下四五次,當她被我們的誠意打動時,就向我們提出隨堂聽課的要求,為了得到專家針對性的指導,我們不怕暴露問題,把她請進了教室。專家輔導收獲確實很大,第一,信息量大。在專家們滔滔不絕的講課中,會使教師們獲取教學和教學以外的很多信息;第二,理論性強。他們會說出我們能感悟到卻概括不出來的話,他們的課有著指點迷津的作用;第三,對人有激勵、鼓舞作用,特別是一些感想豐富、善于學習的老師,她們收獲到的不僅是講座的主題內容,更重要的是會點燃起這些教師的求知欲望,激發(fā)起對事業(yè)、工作的熱情。一般來說專家、教授的人格、學識、能力都極具魅力,聽了他們的報告,會使人產生對成功的向往,對事業(yè)的激情,從而提高人的品位,提升人的境界。
四、技能訓練,要對癥下藥,擴展內容,在競賽中強化。
幼兒園教師所從事的都是一些具體的教學實踐工作,要把工作做好,光有理論和業(yè)務知識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具備多方面的技能,因此深化教師的技能訓練是幼兒園教研活動中的另一項重要內容。近兩年中,我們舉行過“二十一世紀幼兒教師新形象”演講比賽;即興小品表演比賽;教師備課筆記展評;設計教案、說課比賽等等。我們覺得幼兒教師的基本功“唱、彈、跳、畫”已經(jīng)不是衡量一名教師能力的基本標準,作為新時代的幼兒教師,基本功的內容還有“寫、講、演、思、學、觀……”。況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基本功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深度和廣度都會不斷擴展。我們選擇技能比賽的內容,基本從兩個方面考慮:其一,時代性,即內容的選擇跟得上時代節(jié)拍,其二,實踐性,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能力差異等方面尋找比賽的內容。例如:去年年底,我們舉行了“講、唱、寫、思”四項技能比賽,具體內容是:“講一個幼兒故事,唱一首幼兒歌曲,做一份學習《綱要》試卷,寫一段粉筆字”。“講一個幼兒故事”,改變了以前講故事比賽,總是讀一個或背一個現(xiàn)成故事的做法,讓教師編一個身邊發(fā)生的幼兒故事。這樣不僅可以練習教師的講故事技巧,同時還可以訓練教師的觀察能力、感悟能力、文字組織能力。“唱一首幼兒歌曲”,要求教師會分析歌曲的思想和情感,用恰如其分的表情、動作、聲音來演唱。幼兒歌曲雖然簡單,教師都會唱,但是要真正把每一首歌曲唱好,唱出感情來,唱出韻味來,唱得讓幼兒感動是很難的。開展這項比賽的目的:一是促使教師學會分析歌曲;二是讓能力強的老師做示范。“做一份試卷”,是測試教師脫離了書本,是否能夠把最新的教育觀念講述出來。“寫一段粉筆字”,是要求教師在黑板上出一個書面通知并加以修飾。每班的黑板是家園聯(lián)系的窗口,但是,教師給家長寫的東西,字跡歪歪扭扭,很不雅觀。我們想,如果家長看見這樣的粉筆字,可能會對教師的水平產生懷疑,也會對藝術幼兒園失去信任。怎么辦?讓他們參加粉筆字比賽,或許會有觸動。通過比賽,教師們至少會練一練板書,會研究怎樣把字寫得漂亮,怎樣把通知排版得更美觀。通過開展這些有針對性的教研活動,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師的各項技能水平。
五、教學觀摩,要積極參與,深入研究,在主動思考中實踐認識。
以觀摩課為形式的教研活動,長期以來,對教師的培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看了幾次失敗的公開課之后,使我們對這一教研形式進行反思。觀摩課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未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效果,主要弊端表現(xiàn)在:(1)活動的出發(fā)點有問題。觀摩課的目的只定位在展示成果和經(jīng)驗上;(2)注重形式,忽視實在的內容。許多公開課成了排練后的課堂表演;(3)缺乏對觀摩課的認真思考和評價。許多教師看公開課只是走馬觀花,評價時人云亦云。為了避免上述問題,我們幼兒園積極探索一套教師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觀摩課模式,讓教師將教研過程中的學習和觀摩融入自身實踐,使之在參與中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領悟相關理論,形成新認識,主動構建教學認識。我們的做法有七個步驟。第一,選定典型的觀摩課教材。高質量的觀摩課,選材相當要緊,好的教材,在設計教案時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