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19 20:38:17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教育探索論文《在幼兒反饋中調節(jié)教師的行為》,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我園具有一支思想觀念新、師德修養(yǎng)好,整體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嘏R即將到來的21世紀,園長如何將這支隊伍的素質不斷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使之成為幼兒全面素質提高的有力保證,是當前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問題。我們在深入第一線中發(fā)現,盡管我園進行的市級課題“幼兒自主性發(fā)展初探”的理論研究已深入人心,但在實際工作中,-些教師的教育行為卻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利于幼兒自主性發(fā)展的痕跡。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現象時有發(fā)生;主要反映在以下五個方面:
1、教師在處理幼兒糾紛時,習慣以正面說教的方式解決幼兒的矛盾,使幼兒經常處于被動教育的地位。
2、教師在組織幼兒游戲活動時,常常以“指揮員”、“調度員”的口吻進行簡單化、操作式的指導,忽視幼兒的主觀意愿和主體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包辦代替的教育行為已經習慣成自然,還覺得自己是關心、愛護幼兒,忽視幼兒自埋能力和自主意識的培養(yǎng)。
4、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分具體情況過多地使用直接指導法、演示法,抑制了幼兒的想象、創(chuàng)造,忽視了幼兒自后心和自主性的培養(yǎng)。
5、教師忽視在動態(tài)的教育過程中,對幼兒個體需要的研究,影響了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總之,教師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性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上。
以上現象說明,教師教育觀念的內化并產生相應的教育行為、是當前師資隊伍建設中的-個薄弱點,也是我園“幼兒自主性發(fā)展”課題研究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怎樣使先進的教育觀念轉化為教師的教育行為,最終落實到幼兒的發(fā)展上,成了我園師資自培工作的核心。剛開始時.我不放過每次發(fā)現的問題,一一和教師個別交談、指出,有時也通過評課活或業(yè)務學習進行評析,但收效較慢。
分析原因有三點:一是教師被動地接受領導的意見,在心理上往往處于對立黨委,因此主觀上轉變的動力不足;二是園長和教師一對一或一對幾的探討,雖然教師感情上容易接受,但效率較低;三是如果教師缺少主觀上的積極思辨,而僅僅停留在就事論事的接受意見改進工作上,那么教師仍難以將教育觀念內化,并舉一反三地自覺滲透到教育實踐的各個方面。因此,我們需要尋找一個更有利于教師自我發(fā)展的新方法,使教師將轉變教育行為作為自我完善的需要。經過嘗試,我們認為最有效的措施是一--變園長要我轉變?yōu)槲覒撨@樣轉變。轉變的依據是,教師必須觀察了解幼兒,根據幼兒的反饋,及時改變,調整教育行為。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捕捉典型事例,拍攝成錄像,組織幼兒和教師觀看、討論、辨析。我們將教師們在日常教育中,有利于幼兒自主性培養(yǎng)和不利于幼兒自主性培養(yǎng)的典型做法進行錄像。例如:“洗手時的沖突”,我們把教師處理幼兒沖突的幾種做法扣幼兒的反應逐一錄制(第一種做法:教師放手不管,這點點小事還要來告訴老師啊,你們自己去解決。幼兒吵個不了了之。第二種做法:教師充當“和事佬’’,一點點小事,原諒別人算可幼兒覺得事情沒有解決,心里不痛快。第三種做法:教師充當“判官”,簡單了解一下情況,批評雙方都有不對,并正面說教一番,要求幼兒互相賠理道歉,可幼兒覺得道理沒講到各自心里,嘴里道歉,心里卻不服氣。第四種做法:教師啟發(fā)引導雙方說出各自的想法,同時學習傾聽了解別人的想法,最后兩人都意識到錯怪了對方,心甘情愿地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從中培養(yǎng)幼兒自己解決小矛盾的能力。)
我們組織大班幼兒觀看錄像井討論:你最喜歡老師的哪一種做法。小朋友普遍喜歡第四種做法,一位小朋友說:“老師這樣做很公平的廠另一位小朋友說:“這樣做可以讓小朋友知道別人是怎么想的了。”教師從幼兒的觀點中,了解了幼兒對老師的教育方法的評價,從而促使教師更自覺池把幼兒的愿望作為調整自己行為的依據。我們組織教師觀看、思考、辨析,教師看著這些從生活情境中捕捉來的鏡頭,很是感慨。這些習以為常的做法,看似都是正面的耐心說服教育,但其中反映的是怎樣的教育觀念,又隱含看怎樣的教育價值是值得大家細細思辨的。采用情境性的案例分析,每個人以一種局外人的觀點,冷靜地觀察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了解幼兒的感受和反應,就更容易以教育觀念為指導,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作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