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6-12-16 12:33:44
語文是一門重要學科。狹義的說,小學開始到高考,語文學習從不間斷,是各個階段的最重要的考試科目;廣義的說,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咿呀學語,語言聽說就是語文的第一步,以后的交流溝通、人文素養(yǎng)等等,甚至思考、行事,都是以語文為基礎。“腹有詩書氣自華”,可以不夸張的說,語文的學習及體悟,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氣質和素質。
有人說,“語文靠積累”。這是對的,但是片面的,不完全。“積累”是“學習語文”的必要條件,還不是充分條件。如果想學好語文,必須是“積累+應用”。
積累再多,放在那里不用,積累的知識也是死的,隨著時間推移變成多余。只有把積累應用出來,才是學習語文的正確方法。
“積累”的過程,是大量閱讀、討論、學習,從中摘錄的過程;是大量體驗生活,從中感悟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
1)接觸及掌握字詞、語句、修辭、素材等,積累基本知識;
2)體會表達方法(寫作或辯論),思路、邏輯,架構、創(chuàng)意,積累基本方法;
3)感悟情感、道理,提煉思想,積累基本思想;
以上這些的收集、整理、歸納、提煉,以及內化吸收的過程,歸為積累。積累需要大量、廣泛、深度、長期的堅持有質量的閱讀,廣泛接觸知識、認識社會;需要“人文體驗”,包括社會實踐、博物館、社會和歷史的探究、走萬里路見識風土人情,等等;需要“情感體驗”、“思想碰撞”,包括人與自然的交流,人與人的交流。
語文的積累,不是有一個本,抄抄名句格言;也不是讀完了一架子書,就算積累了。單純的閱讀、摘抄,只是積累的最基本的一方面而已,還停留在形式表面。真正的積累,是知識、方法、思想的積攢和養(yǎng)成,是人性的沉淀。
有意識地將上邊積累的“知識、方法、思想情感”,不斷實踐,完全內化。
1)寫作,功課中就是大小作文,功課外還包括日記、論文等,學習及生活中的文字輸出,長期有意識地練習,鍛煉基本功;
2)討論,這是完善能力、碰撞思想的好途徑,促進積累的深度與廣度;
3)辯論,思維的高度提升。在以上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和價值觀。
在一開始應用的過程中,可以簡單的模仿,模仿風格和思路。在模仿中不斷找出適合自己的風格,找出自己的表達方式,找出自己的思想主旨。然后慢慢變?yōu)樽约旱膭?chuàng)作,變成自己的思想。這個過程就是語文應用的過程。多寫、多說,是最好的應用。
語文不是一蹴而就能學好的,語文學習,從出生就開始,到老也不結束。語文的真諦在于根植于日常中的應用。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
語文,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是一種情懷。是學來的,更是感悟來的。閱讀和理解、作文,考的是人的心靈認知。如果我們把它技巧化了,只當應試而學,這真是語文的悲哀。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