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6-10-24 10:41:1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大多數(shù)父母教育孩子時的口頭禪。但是,說易行難,當父母看著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錯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讓玩具歸位,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忍住伸手的沖動,堅持讓孩子自己做完這些事呢?
慢慢地,父母的手越伸越長。孩子交什么樣的朋友,如何跟伙伴們相處,學什么,將來要干什么,每一步,父母都要掌舵引航。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jiān)控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俯身為孩子掃清障礙處理問題,生怕他們行差踏錯,多走彎路。
殊不知,他們可以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長。他們越想填滿孩子的未來,孩子就越無法達到他們要求的完美。但,這不是孩子的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教育孩子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的,“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質。”父母不要剝奪孩子發(fā)現(xiàn)的機會
楊先生在德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帶著5歲的兒子在海灘上玩。他們旁邊是一位德國媽媽,在躺椅上看書,她的孩子卻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楊先生非常著急,他走上前去,提醒德國媽媽,“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可是,那位母親非常茫然。“那又怎么樣呢?”她說,等他嘗過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楊先生愕然,如果這是在中國,大部分家長會阻止孩子。家長告訴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發(fā)現(xiàn)難以下咽,結論是一致的,但獲得這個結論的方式卻不一樣。前者,孩子獲取的是父母判斷之后提供的間接經驗;后者,孩子卻是親身體驗之后的直接經驗。
“差別就在體會上。”孫云曉說,回憶一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你會發(fā)現(xiàn)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有時候,成人眼里舉手之勞的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他們反而能從中體會到更多,對他們的影響也更深遠。在孫云曉看來,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實踐性。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明白許多道理,而父母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孩子提供體驗的機會。
3歲的孩子擦完桌子之后去洗抹布,觀察到“抹布比以前白了”,“水變成黑色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成人看上去很明顯,但孩子卻是通過親身實踐了解到了事物的變化。如果父母對孩子說“別抓抹布”、“水都黑了,不能洗手了”,那么,他是不能在實踐中體會到這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的。
孫云曉認為,孩子的成長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于幫助他們,或者要求他們一出手就是正確的。可也正是這樣,父母剝奪了孩子發(fā)現(xiàn)的機會,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打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長大。”孫云曉說,生活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后是充滿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