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6-09-27 10:40:48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總是喜歡發(fā)脾氣,習慣于把每次發(fā)脾氣歸咎為孩子不聽話,或孩子某種行為太不像話,認為自己發(fā)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事實是,脾氣不但沒有教育功能,卻是反教育的。脾氣越大,形成深遠而廣泛的損害。
家長三分脾氣,對孩子是七分損害
壞脾氣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們大約可以這樣描述:輕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氣暴躁,愛抱怨或抬杠,為人苛刻;重度后果,嚴重抑郁癥……。家長發(fā)三分脾氣,會對孩子形成七分損害。說壞脾氣是教育的死敵、人生的陷阱,并不為過。
脾氣的壞處其實大多數人都明白,只是做不到不發(fā)脾氣。不少家長經常下決心要改掉壞脾氣,每每事到臨頭,火氣一上來,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本文想著重談談如何克制壞脾氣。
克制脾氣不能光靠一個“忍”字。古話說得好,“忍”字心頭一把刀。一位家長給我的郵件標題是“我忍,我忍,我忍忍忍”,且不說郵件內容如何,標題已夠驚人。刀鋒之下,如何能躲開傷害?一個人心上這么多帶血的刀子,若不去掉,遲早是要割傷自己或他人的。
這就說到一個問題,脾氣大的人為什么心中常有怒氣?他們的“火”到底從何而來?知道病因,對預防和治療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在這里對壞脾氣先追根溯源一下。
脾氣很差的人,童年經歷往往有兩個特征:一是身邊有個愛發(fā)脾氣的人,二是內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因為兒童的性情是向成人習得的,家長的行為示范作用要遠大于口頭訓誡作用。壞脾氣家長動不動向他人、配偶或孩子發(fā)火,這首先是做了反面示范,無意中教會孩子用破壞性方式表達不同觀點。
同時壞脾氣的人讓家庭生活經常充滿火藥味,讓孩子的心理總是充滿負面情緒,積淀越來越多的負能量,成年后,習慣以傷害性的方式表達分歧,尤其容易沖著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動手,因為這兩者離自己最近,對自己威脅最小——于是我們看到,壞脾氣代代相傳,老子火氣大,兒子脾氣就差,到了孫子也不怎么樣——家族輪回鏈條就這樣形成,正如蒙臺梭利所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脾氣的本質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淺。一些愛發(fā)脾氣的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這脾氣就這樣,天生的,改不了。把壞脾氣等同于雙眼皮一樣的生物遺傳,這反映了很多人對自己壞脾氣的無可奈何,以及對自我改變的逃避。
追溯脾氣的成因不是為了指責誰,而是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點從何而來,將要何往?辞迨虑榈膩睚埲ッ},才能避免把壞脾氣合理化,才有力量斬斷這輪回的鏈條,并且容易對原生家庭的缺陷給出原諒。
如何改變壞脾氣
如何改變壞脾氣?關鍵一步是立即行動。即從今天、從這件事開始,不發(fā)脾氣。
脾氣這個東西,不發(fā)就不發(fā)了,你不縱容它,它就不會張牙舞爪。反之,如果不加約束,脾氣可以被喂養(yǎng)得越來越大。這不僅在心理學上被觀察到,生物學也證明,慣于擺出暴力姿勢的人,只會增加自己的憤怒。
克制脾氣可以從每一個想要發(fā)火的事件中開始練習,哪怕覺得自己在“演戲”,也要演下去,情緒沒到位的情況下,努力讓行動先到位。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