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15-10-10 17:58:29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個信念:他們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權威。他們認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認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們在為孩子付出,為孩子負責,這都是他們自視權威的表現(xiàn)。
對我來說,這是非?尚Φ,比如孩子進入青春期,他開始談戀愛,開始對異性感興趣,而這個時候父母就介紹自己的經(jīng)驗了,他們有的禁止,有的介紹自己的經(jīng)驗,但問題是你自己的親密關系,你搞透了嗎,是的,你談過戀愛,你多活了幾歲,可是你并不明白愛情,在你的婚姻當中并不感覺到幸福,你拿什么教,你有什么資格教,你不如老老實實的講一句“我是有一些經(jīng)歷,但我現(xiàn)在也不太懂,我說的只是我認為的,你不必太相信我,請相信你自己,請你自己去探索”,這是非;镜恼\實。但是可能是文化傳承的關系,父母把自己看作權威特別的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當父母把自己看作權威的時候,他會無形當中讓孩子對自己產(chǎn)生非常不好的一個自我感覺,自我形象,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和父母的互動當中,他感覺到自己是被動的,自己是弱小的,自己是匱乏的。這三個自我形象都是非常壓抑自尊的,請允許我說一句重話:孩子整個人生的開展都是基于他最深處的自我形象的。當然,這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想改變,必須先要看到。
先說被動吧,就是我的生活我說了不算,幾乎所有事情我都說了不算,我都沒有辦法,我沒辦法做我自己,因為別人怎么怎么樣,而他的這些感受和信念又會創(chuàng)造他的人生境況。你看我們身邊的大人,他們同樣感到自己是被動的,只不過被動的對象不同,但是那個感受和經(jīng)驗是一模一樣的,沒辦法,我有這樣的老公我怎么辦呢,沒辦法,我不上這個班,那我怎么活呢,沒辦法,我有孩子了我怎么辦,沒辦法,我小時候父母那樣對我,我沒有被好好的對待過,那我不懂得愛自己,沒有人教過我,所以我就不懂得,我沒辦法。
所以絕大部分人都是因為童年產(chǎn)生了那個自我形象,被動的生活著,沒有什么比這更遺憾了。因為被動,你是受者,所以你不需要負責,所以你可以去指責,所以你可以去抱怨,因為你是被動的呀。但那個生命的真相,我們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們所有的境遇都是我們在內(nèi)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深信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不相信自己有價值的人,他在生活中尤其是親密關系當中,就總遇到不愛他的人,不重視他的人,忽略他的人。一個不認為自己重要的人,他在各種情境當中,他就不去表達自己,不去尊重自己的意愿說是或者說不,然后別人看到他這樣,就以為他什么都可以,所以也就替他做決定,他又再次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再次感到自己不重要。
我們父母總希望孩子能為自己負責,有責任感,但是你要想孩子有這個責任感,能為自己負責的話,你得讓他說了算,為自己負責包含兩部分,第一,我說了算,第二,結(jié)果我認,無論是什么結(jié)果,那是我的選擇,我承擔。很多情況下,人們重視的是后面,你要承擔你的結(jié)果,但是不允許人家說了算,可是你不允許人家選,你怎么讓人家負責呢,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把人的一生如果作為一個故事的話,那么這個故事的根源就在于他小時候沒有體驗到自己說了算,不懂得自己怎么選,不懂得自己可以選,也看不到其實自己是無形中做了選擇的。
什么叫無形中做了選擇呢?就是說我無形中把主權交給了別人,主權是不會失去的,主權不存在失去,也不需要捍衛(wèi),它只需要使用,但是很多情況是父母沒有給這個孩子體驗自己主權的機會,這個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有主權,他不知道就沒有使用,而別人代他做決定呢,他同意了,這實際上就是無形當中把主權交給了別人。
我們再來說弱小。權威的一個含義就是強大,如果父母自視為權威,他就必然自視自己比孩子強大,他視自己為強大,那么必然視孩子為弱小,必然視孩子為無力,從身體的層面來講是這樣的,這很明顯,但是生命不是身體,生命本質(zhì)是心靈。有一部電影叫《屋頂上的童年時光》,非常難得的闡釋了這部分,因為在那里面呢,你就會感到大人們原來是這么慌張、這么脆弱,而孩子是那么沉著,并且把什么事情看的都明白,到最后是兒子來安慰爸爸,爸爸在兒子懷里痛哭……爸爸開始還當爸爸,裝的若無其事,結(jié)果很快在孩子懷里痛哭。如果你有意了解這部分,這部電影是個很不錯的一個體現(xiàn)。
實際上孩子和我們本質(zhì)上是平等的,在心靈上是同等的,他一點都不比我們笨,父母關系不好了要離婚,怕孩子知道了傷心,瞞著孩子,其實孩子早就知道,父母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怕孩子受影響,可是孩子早就知道你們關系不好,早都知道你們彼此之間不相愛了,因為孩子的社會化程度低,他不受這些觀念的束縛,他的直覺特別敏銳,而且孩子感受事物的話,就經(jīng)常是比父母更清澈。
我有一個朋友他學心理成長,花好多工夫,有一天他的父母吵架了,在客廳里吵的很兇,然后他就在自己房間里想怎么辦呢,我應該怎么做,我怎么說比較好,我怎么說比較有效,他就在那想,在他還沒有想出自己所以然的時候,他的4歲的女兒說“我得出去管管”。然后她就走出房間,對外公說“姥爺,請你到你的房間待上10分鐘”,轉(zhuǎn)身又對外婆說“姥姥,也請你到你的房間待上10分鐘”,而兩個吵的不可開交的老人,當看到孩子這樣的時候,居然真的聽了,過了10分鐘之后,大家冷靜的想想就不吵了,有什么說什么了。你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很有智慧的,固然有的時候是童言稚語(因他缺乏知識),我們大人還把孩子那種話當成段子來笑,可是人家孩子有的時候說的話非常的有智慧,也非常的樸素直接,比我們大人們繞來繞去說不清楚要好太多了。
事實上,父母能夠灌輸給孩子的,也不過是他自己曾經(jīng)被灌輸?shù),未必是他真正理解的。爸爸有外遇了,媽媽生氣,兒子來問爸?ldquo;爸爸,你怎么惹媽媽了”,爸爸說“你太小了,說了你也不懂”,兒子說“你現(xiàn)在這么大了,那你懂嗎”,爸爸無言以對。
第三個影響,就是匱乏感,自我價值的匱乏感。
在父母的權威下,小孩子很深的感覺是,別人不需要我,但我需要別人,所以別人有價值,我沒價值。這是一個孩子人生之初最大也最普遍的一個誤會。
很少有孩子有機會聽到“孩子,謝謝你的存在,有你,我非常高興,我非常享受能夠照顧你,你帶給我很多的快樂和滿足”。盡管這是真相。
傳統(tǒng)的父母通常講的是“我都是為了你,你看我為你付出這么多,我為了你我都不離婚,我為了你我都不嫁人,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不能對不起我”,所以,孩子感到被別人需要才有價值,需要別人沒價值,需要別人是很難堪的,好像欠了別人一樣,怕人家拒絕,而不敢說,人家答應了,又覺得欠了人家,怕自己還不起,需要別人成為了我們的脆弱,當我們表達需要的時候成為脆弱。因此,后來的人生中充滿了求的心態(tài),比如求職、求愛,求愛還要單腿跪地。當我們需要別人的時候,我們常自感卑微,我們很難感到別人也需要我們,我們其實也是在貢獻。所以,年輕人總卑微的渴求一個機會一個平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也在幫助那個機會也在為那個平臺貢獻,當初大名鼎鼎的姜文拍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海選演員,夏雨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中學生,全世界都覺得姜文給了夏雨神一般的機會,可是,沒有夏雨,這部電影也不會這么精彩,整部電影獲得最高獎項也是最佳男主角,姜文給了夏雨神一般的機會沒錯,可是,別忘了,夏雨也給了姜文神一般的機會。
實際上給和受是同一回事,給可以愛,受也可以是愛,它們都是一體的。但是那個誤解影響非常的大,就是人們覺得自己需要別人,自己不夠好,要讓別人需要我,要為別人做,其實父母們這樣講的時候也是因為他自我價值感缺乏,他們才這樣講的。所以當一個孩子長大之后,他就總用他能為別人做什么來確認自己的價值,他什么都不做,他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別人特別需要他,他就能感到自己的價值,別人不需要他,他就感到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到自己沒用,那種感覺太痛苦了,以至于人們?yōu)榱俗寗e人需要他,有時候回去削弱別人的能力,在意識層面他不會這么想,可是潛意識里面,他害怕對方離開,害怕對方不需要他。父母對孩子常這樣,夫妻之間也常這樣,一方強,另一方弱,然后強的就一直批判弱的,然后就告訴他“沒有我你行嗎,還不都是因為我”,這些都是自我價值感匱乏惹的禍,都是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的話就沒價值了,那個感覺太難受了,相反,別人需要我,我多么優(yōu)越,我多么好。
當一個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本來的價值的時候,原本就有的價值的時候,他就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去讓他顯得有價值,這包括我們剛才說的“為別人做,讓別人需要我們”,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常見的方式,就是我成為一個什么角色,我是什么,我是一個老板,我是一個大款,我是一個領導,我是一個美女,我是一個作家,我有成就,我有名聲,我有地位,我有權利,他就用這樣來去填充自己的價值,因為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是非?膳碌囊环N感覺,沒有人能夠去長時間忍受那種感覺,所以就有兩條路,一條路就是拼命用外在的東西來填充自己的自我價值感的匱乏,還有一種就是感受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出于真正的自己,然后自然的呈現(xiàn)自己。沒有呈現(xiàn)自己也有價值,一杯水沒有人喝,它也是水。但是呢,他一旦感受不到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他用盡方法來從外在感受自己的價值,用關系,母以子為貴,我不行,但是我孩子行,妻以夫為榮,我是誰誰誰的太太,用關系,用成就,用我是一個什么的社會身份,用我擁有什么財產(chǎn)、權力或者什么,其間都是社會某種價值觀的認可。
而社會是不承認生命本身的價值的,社會的那個價值觀和生命的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社會的價值觀是除非你表現(xiàn)出來,否則你不算數(shù);生命的價值觀是重要的是你的存在,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的表現(xiàn)只是一時的狀態(tài),你的整個存在比你的表現(xiàn)要大很多很多。有一個我自己非常討厭卻很普遍的觀點:孩子什么都不是。這種觀點覺得,孩子算什么呀,孩子就是一個小孩子唄,可是,這種對孩子的輕蔑,就是對生命本身的輕蔑,你感受不到一個孩子的價值,就是感受不到我們每個人本來存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價值。
因為從身體的意義上講,從社會的意義上來講,我們作為一個孩子,還是作為一個成年人,那個區(qū)別是非常大的,但是從生命的意義上來講,從心靈上的意義來講,我們作為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到我們現(xiàn)在,那個心靈的部分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始終是無限的。當我們奉迎每一個社會價值觀的時候,我們拍一部電影,我會想我拍了有人看嗎,別人會怎么看,這個是奉迎社會,通過別人的認可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是很忽略和輕視自己的。出于生命本來的創(chuàng)造是什么呢?我有一個感受要表達出來,我有一個理解要表達出來,我看到一些東西,感到一個東西,我要說出來,別人怎么看,那是別人的選擇,我不干涉,但是這是我要做的,那我只去做這個。而當這樣去做的時候,他拍出來的電影常是一個經(jīng)典的作品,它可能暢銷,也可能不暢銷,但它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出自你生命的體驗,故而有生命力。
李安講過一句話“我們拍電影是要給人家看的(我們提供一個東西讓人家可以看到),而不是看人家的(那個意思就是說不是看人家喜歡什么就去拍什么)。當我們接觸不到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的時候,我們自然沒有辦法相信自己,我們只能相信社會,那么我們也自然就會奉迎社會了,大量的追風,大量的模仿,大量的炒作,這都是一時的熱鬧,都沒什么生命力,而真正有生命里是出于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無論哪行哪業(yè),任何真正有成就,真正有生命力的都是后者。
所以沒有人是沒有價值的,只有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的。沒有人是匱乏的,生命本身是無限富足的,生命本身含有無限的可塑性,無限的智慧,和最純?nèi)坏膼郏有無盡的創(chuàng)造。它本身就是富足的,但是人可以感受不到它,人可以不看生命本身就有的神圣屬性,而出于某種社會的評判,把自己當作一個局限的、匱乏的、卑微的人,而感覺自己不夠好、自己不重要、自己沒能力甚至一無所有,然后出于匱乏而去謀求,而不是出于富足而去貢獻,出于不自信去逢迎,而不是出于愛和信心去創(chuàng)造和改變。即便他們看到有人活出了生命的可能性,出于愛、貢獻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他們也會說,這世界上有幾個喬布斯呀,有幾個韓寒呀,咱就一屌絲兒,別做夢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當作一個紀錄片,最初的那個動因就是他在親子情境當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去謀求別人賦予的價值,而沒有機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就感到自己是匱乏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