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社區(qū) 作者:陸續(xù)老師 2013-12-12 13:50:28
上周上完3-4歲課程《神奇立方體》后,有粑粑麻麻困惑的問我:孩子學圖形不是應該先“平面”再“立體”嗎?
確實,回想我們上中學那會,都是先學平面幾何,再學立體幾何。幾乎所有的中學老師也都認同這個認知邏輯,理由很簡單:線是一維的,面是二維的,而立體圖形是三維的。但仔細想一想,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的汽車、電視機、電冰箱、球等,都是立體的,正方形也就是電視機的一個面,圓形也只是球的切面。這樣看來,其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平面圖形,因為所有的物體都是有厚度的,只是有的厚,有的薄,就連一面鏡子也是有厚度的。當然,我們習慣說這面鏡子是長方形的,也只是忽略了其厚度而已。其實所有的面都要依附于體上存在,“面在體上”,就是這個道理。
對于幼兒來說,孩子是通過觸摸來感知和認識事物的,五官是孩子與生俱來最好的學習工具。根據(jù)3-6歲幼兒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孩子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慢慢過渡到抽象思維的。知道了“面在體上”這個原理,我們也就不難得出和孩子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孩子經常去動手探究的其實都是立體圖形,而平面圖形,相對于孩子反而更加抽象。所以,特別是在3歲的幼兒,咱們提供給孩子的都應該是具體形象的教玩具,越立體,越貼近生活,孩子動手探究的欲望也會越強。
那么幼兒圖形課上應該如何設置課程才會更符合幼兒心理,更加科學呢?
3歲的思維培養(yǎng)要遵循“整體到部分”的原則。例如,《玩立體圖形》課程便是3歲寶寶圖形課的第一課。我們會結合生活中的實物讓孩子通過觸摸和多角度觀察的方法去感知各種立體圖形。如何體現(xiàn)多角度呢?如:通過玩球,感知球是圓的、能滾動,通過切橙子,引導幼兒觀察到橙子切開后是圓形的,并且切的角度不同,圓的大小也不同。這種不斷讓孩子自己去觸摸、觀察、探究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認知最好的途徑!
所以,在培養(yǎng)孩子空間思維時,并不需要把“平面”和“立體”完全割裂開,而是要以立體圖形作為載體,通過探究生活中的立體實物,引導孩子從多角度去感知體上的平面圖形,這才是最科學的。如:《圓柱體》課程里,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圓柱的很多奧秘。通過讓孩子找生活中的圓柱,再到動手用各種形狀的紙、小圓片等材料制作圓柱,最后老師在動手切大蘿卜的活動中讓孩子從多角度感知了圓柱體里的各種平面圖形,運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孩子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在生活中自主去發(fā)現(xiàn)和探究的熱情,以及多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
本文由“陸續(xù)老師 ”發(fā)布在e度論壇,詳細請查看原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