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13-07-23 17:34:43
9月1日,女兒上小學了。當天下午,我去參加了第一次家長會,認識了孩子的兩位老師——班主任、數(shù)學老師萬老師和語文老師張老師。我們幾十位家長坐在教室里,聽兩位看上去挺認真負責的老師給我們講解小學新生家長應(yīng)知的“22條軍規(guī)”。聽說別班的老師沒在第一次家長會上說這么多,所以我想,這“22條軍規(guī)”應(yīng)該是萬老師和張老師她們總結(jié)出來的吧。
以下1-15條是萬老師說的——
1、家長和老師應(yīng)配合好,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遵守學校的各項制度。首先要做的,是要遵守學校規(guī)定的作息時間。為避免接孩子時的秩序混亂,學校已經(jīng)給每個班劃定了放學后的集中地點,請各位家長到指定地點等待,我們老師會把孩子帶到指定地點。
2、準備一個抄寫作業(yè)題的本子,要厚一點(可以多抄),結(jié)實一點(不容易壞)。這個本子每頁的正面抄寫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題以及相關(guān)通知,背面就留給我們老師檢查后給予相應(yīng)的“精神獎勵”。
3、準備一個姓名牌(類似于會議中的席位卡),正反兩面都寫上孩子的姓名,以便老師和同學認識這位學生。(家長建議:在姓名的上方或下方,加上拼音,因為現(xiàn)在有些孩子的名字不是那么容易閱讀)
4、開學后,老師會按高矮秩序給孩子排排位,然后每周前后左右輪著換座,請家長不要為孩子的座位多擔心。確實有特殊情況的孩子,家長可以跟我(班主任)說,我們綜合考慮。
5、請家長教會孩子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書本、文具盒什么的,最好是貼上孩子的姓名。
6、每天上學前,為孩子準備充分的鉛筆(削好了的),免得孩子鉛筆用完了不知所措。
7、在孩子的書包里準備家長的聯(lián)系電話號碼,以備急用。
8、今天晚上請家長用一張稿紙,寫上家長的姓名、聯(lián)系電話和工作單位,連同6元錢作業(yè)本費,一同裝在信封里,信封上寫明孩子的姓名,明天一早讓孩子帶到教室里來,交給班主任。
9、不要讓孩子帶玩具和零食到學校里來。學校會統(tǒng)一為每個學生訂一份午餐奶。讓孩子帶零食上學,既會分神,也會影響衛(wèi)生。
10、請教會孩子到指定的地點上廁所。(女生這方面情況比較好,男生容易出現(xiàn)一些情況,比如到了男廁所門口,還沒進門就小便了……)
11、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相信陌生人說的“我是你爸爸的朋友”、“我是你媽媽的同事”等,每天接送孩子最好是固定一個人。
12、學校通知的有關(guān)事項,希望得到家長們的積極配合。
13、我們班將會按學號來安排學生值日打掃衛(wèi)生,每周5位小朋友。剛開始的時候,希望家長能夠來帶一帶孩子打掃衛(wèi)生。每周五是學校的大掃除,大掃除將由孩子、家長和老師共同完成,請各位家長配合。
14、“家校通”(一種短信交流平臺)主要是用來傳遞每天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題和其它通知事項,如果孩子記不住,家長也可以通過“家校通”得知這些信息。家校通每月10元訂制,但按自愿原則。(呵呵,我們還是不訂吧,給孩子一點抄作業(yè)題和通知的任務(wù))
15、學校有食堂,9月3日開始正式中午包餐。包餐由家長自愿選擇。中午包餐的學生,下課后就留在教室里,將有食堂工人送餐到教室。學生吃完后就留在教室里休息,到下午上課。中午包餐價格為每20天150元。
萬老師說完之后,張老師又補充了16-22條。
16、一個小學生漢語拼音學得好,對說普通話、認字都很有幫助。所以請家長位今天就去幫孩子買一盒《拼音大卡》,另外要跟孩子說普通話,不要說南昌方言(和其它地方的方言),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學好拼音的環(huán)境。
17、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作業(yè)不多,但家長要教育孩子形成“五多”習慣,即多聽、多讀(開口讀)、多說(普通話)、多看、多拼。
18、要告訴孩子多聽新聞、多看新聞,這對以后學好語文很有幫助。電視不能多看,但也不能不看,好的動畫、好的節(jié)目對于孩子的成長都很有好處。
19、一位學生的字難看,作文都要少幾分。因此,一定要注意寫字的規(guī)范,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20、家長還要注意孩子書寫、閱讀時的姿勢,要讓孩子學習愛護身體,特別要注意愛護眼睛。
21、家長要適時地多給孩子鼓勵和表揚,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要讓孩子很自然、很樂意地去學習。比如平時可以多讓孩子在不同的場合識字,教他認路牌、店名之類的。
22、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不要包辦,比如不要代替孩子收拾書包、整理課表什么的,讓孩子形成對自己負責的習慣。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