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社區(qū) 作者:caijh0705 2011-05-25 18:23:47
什么時候才能解脫
某天,芝給我打電話,說自己會暫住公司宿舍幾天,因為實在受不了了,天天晚上,家里都跟演電影似的,戰(zhàn)爭片加苦情片。
芝說,他們倆人在單位忙了一天回到家,草草吃點東西,就陪著特特做作業(yè),做奧數(shù)題。馬不停蹄地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孩子確實已經(jīng)很累了。換上奧數(shù),特特看著就發(fā)呆,因為不會。課堂聽不明白,課后又無處可問,可今天的內(nèi)容不弄會,明天又會來一些新的。
很多家長不上班,天天陪著孩子聽課,又記筆記又做題的,回家再輔導孩子,當然沒問題。可他們沒聽課,自然就沒解題思路。好不容易想出來點兒,特特也似懂非懂。這一折騰就晚上10點多了。
“看著她磨磨唧唧還是做不出來,我心里起急,就忍不住沖她發(fā)火,拍桌子瞪眼摔筆摔本的,怪她課上不好好聽講,不認真動腦筋。不過,有時候,我真是覺得,特特越大越笨了!”
“她爸爸一般就是勸,和稀泥,要不然就是躲一邊看報紙去了。我也知道題難,可是當著孩子你不能泄氣呀!我還嫌他費盡半天也解不開題,要不就是講不清楚。反正看他不順眼,又跟他吵。好幾次,嚇得特特就在書桌邊哭……一直要鬧到十一二點,都精疲力竭了,只好睡覺。不是一天兩天,是天天如此,我們仨都跟中了邪似的。”
我說:“每天這么折磨,特特還沒放棄,她是怎么做到的?”
“勉強撐著唄!有時也會找借口,頭疼、肚子疼、眼睛疼。有時就干脆求我,說不想去培訓班。我一般不會答應,她就鐵青著臉,一言不發(fā),背著書包往外走。我覺得我和特特越來越疏遠了,她也沒小時候那么可愛、聰明了。”
“昨天晚上,又弄到前半夜�?粗愤B天的特特,我一把薅起她,讓她去用涼水洗把臉再過來寫。特特看也沒看我一眼,站起身直直沖進了衛(wèi)生間。我知道她也憋著火呢,可又強忍著不發(fā)作。5分鐘了,她還沒出來。我跑去衛(wèi)生間,原來她正坐馬桶上發(fā)短信呢!
“我這氣呀!當即沒收手機,之后免不了一頓咆哮。我至今忘不了當時特特的眼神,她瞪著我,可能是憤怒、傷心、仇恨、不解吧,反正一聲不吭。好不容易對付到她睡覺,我也累得歪倒在沙發(fā)上,拿起手機,我看到了一來一回的幾條信息,是特特和班上一個女同學的。
“我震驚了!那女孩在問特特自殺是怎么回事,還問:‘為什么要上這么多的課后班!為什么要做這么多的作業(yè)!我死了,是不是就都解脫了?我見過特特的這個同學,文靜、好學、要強,長期擔任班干部,學習成績良好,幾乎每年都榮獲全優(yōu)生和三好生榮譽。她的父母一年前離婚了。”
短信中,特特在勸她:“再忍忍吧,上了初中就好了!你看你媽又上班又做家務又照顧你,多累呀,你要是這么想,她得難受死了!”看到這兒,我的眼淚嘩地掉了下來。
眼瞅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卻也在一天天“衰老”,芝實在焦急又茫然,懊悔又矛盾,怎一番現(xiàn)代父母才能體會得到的掙扎!
特特,這個曾經(jīng)的“天才兒童”,會有怎樣的發(fā)展呢?
在漩渦中下凡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專門探討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她的一本名著《天才兒童的苦惱》,寫盡兒童的悲哀。米勒所指的“天才兒童”,并非一定是天生具有特別天賦的孩子。她認為,我們所有人在兒童時代,都得要具有特別的才干,才可以應付父母對我們的要求。
只有特特“特別”嗎?不是。
但確實只有一部分“天才兒童”,像特特,得到了父母的特別“賞識”,從小套上了光環(huán),被看做是神童,被寄予了至高期望———處處要比別人強,時時會比別人棒。其后的一些年,特特們?yōu)檫@個“天才兒童”的形象而活,為了要獲得父母的愛,他需要突出自己。
在今天的中國,遭遇艱難的小升初,于特特這樣的天才兒童,真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因為她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進入想去的中學;二是把自己全面展示給爸爸媽媽、老師同學,她優(yōu)秀的一面和她應付不來的狀況,她的畏懼、逃避、膽怯,她的劣勢。真實的她不是十項全能,而這樣的神童可真的存在?
特特確實搞不懂奧數(shù)。哪有這么笨的天才兒童?特特只得下凡!
其實,在芝的大腦里,她已經(jīng)意識到,她養(yǎng)的就是個尋常孩子。不過,讓小升初的奧數(shù)大戰(zhàn)破滅了對特特的幻想,這真是她怎么也沒有預料到的。
前幾天,特特對芝說:“媽媽,如果我不上太好的中學,太好的大學,是不是現(xiàn)在就可以不去那些培訓班了?將來我也不找工作,不結婚,不生孩子,寫小說養(yǎng)活自己,我覺得,再養(yǎng)兩只貓,做做飯,每天就夠忙的了……”
芝聽了愈發(fā)對大環(huán)境感到無奈,愈發(fā)對自身無力掙脫漩渦的境地不滿,愈發(fā)為普普通通的小學生特特感覺無助,可又不知該怎么做,只能一邊寬慰自己,一邊安撫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繼續(xù)堅持。
其實,芝心疼孩子,她知道特特自己也很難受。雖然嘴上不說,但這幾個月,特特大把掉頭發(fā),躺在床上睡不著覺,坐在車上總是愣神,不知想些什么�?赡転榱硕嘈粫䞍海靥爻燥垥r越來越磨蹭了,吃飽了還吃,所以體重直線上升。
芝說:“有時候,我就想,算了,不較勁了,就上劃片對口的那所中學吧,真上了超一流的那幾所學校,特特學不過人家,還得繼續(xù)受折磨。她腦子沒那么快,跟人家比不了啊!”
“特特是個有夢想、有生活情趣、有思想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特特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她腦子是不是很快,跟別的孩子比是不是更棒,真的有那么重要嗎?如果作為她的媽媽,你認為這很重要,那么,你這樣的想法是從哪里來的呢?”我回應芝。
我們大部分人都曾為一個形象而活,只不過那形象不同,或許是“開朗的”、“乖巧的”,或許是“認真的”、“老實的”,或許是“勇敢的”、“博學的”……做個真正的我自己,這通常是要用一生探索的課題。
特特可以不是天才兒童,芝可以不是“天才兒童”的媽媽,做最好的“我自己”,平凡點就平凡點吧!
網(wǎng)友交流:
你發(fā)慌嗎:
這個媽媽好貪啊,活像漁夫與金魚故事里貪得無厭的漁婆。女兒已經(jīng)那么優(yōu)秀了,還要快馬加鞭,予取予奪的要求女兒。翻臉和翻書一樣快,讓女兒怎么接受?一把撕下慈母的面具,變成專橫的暴君,脆弱點的誰受得了�。�
說穿了,這個媽媽心底里沒覺得自己孩子是天才,倒是覺得自己很喜歡做天才媽媽的感覺。真相信孩子能力的,才不會在意什么升學==那是給循規(guī)蹈矩刻苦用功的平凡孩子們的路。天才們也會用功,但把天才和沒天賦的努力家們分開的是那1%的靈感,那句著名的被閹割掉的話的下半句是,但是沒有這1%的靈感,那99%就毫無價值。
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千里馬,就別去和牛比耕田。找適合自己的賽道是正經(jīng),孩子在英國拔尖受重視,就想辦法去英國好了。是金子哪里都發(fā)光,可你非要和黑鐵去比硬度,傻!
as271329:
先是……無語……
接下來……一聲嘆息……
本文由”caijh0705“發(fā)表于e度論壇,更多觀點請查看原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