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青網 2011-05-19 10:36:29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qū)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家長建議:男孩早期發(fā)育比女孩遲,可否遲些上學?
●老師建議:提早調整,讓幼小銜接更有效。
“時間過得好快,課間我上個廁所就又要繼續(xù)上課了。”一名今年剛剛上小學的孩子說。
“我的屁股就是坐不住,我的腦袋在上課但我的屁股沒有,就是想站起來。”一名一年級小男生為他抹油的屁股苦惱著。
新學期開學近1個月了,但還有不少小學一年級的新生沒有完全適應學習生活。上課時間的不適應、學習內容的不適應……由此,一些家長提出,為什么現在孩子上學的年齡越來越早了呢?以前不是七周歲嗎?再說了,男孩早期發(fā)育比女孩遲,能否區(qū)別對待呢?小學的教學能否更具有靈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適合孩子好動的天性?
課堂現場,小學一年級PK幼兒園大班
為了比較小學一年級和幼兒園大班在上課內容和方式上的不同,記者近日特意來到市區(qū)一所小學和一所幼兒園,分別和小學新生、幼兒園大班小朋友一起,上了兩堂課。
現場一:小學一年級課堂——上課還無法自控,小動作多多
上午8時20分,記者來到我市一所集團學校其中的一個校區(qū)新生班級。第一節(jié)課準時開課,老師上的是語文課。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時提醒孩子們把雙手交叉放在課桌上。“一二三四,坐好姿勢”、“五六七八,閉上嘴巴”,見孩子們不知不覺松散下去,老師就會帶領孩子們念起來。
上課時,老師的話語充滿著童趣,“我們來看看生字寶寶……”“生字寶寶原來藏在這里了……”老師不斷地表揚回答出問題的孩子:“你真棒!”“了不起!”
在上課中,記者留心觀察這些剛走出幼兒園不久的孩子們,看看他們是否能適應新的上課環(huán)境。只見坐在第一排的一名小男生趁老師不注意離開座位走到教室前面站了一會兒又回到座位上;一對前后桌的學生伸手拉了一小會鉤鉤;當老師用大卡片讓同學們齊聲認字時,一名小男生顧自玩自己手中的小卡片;一小男生坐在凳子一角不斷地前后搖動;一名小女生對桌上的一張紙玩得不亦樂乎;一名男生用自己的胸牌不斷地甩他的同桌;一名男生回頭欣賞了好久其他同學的鉛筆盒……看來,這些孩子們還很難集中注意力上好一節(jié)課,相比較而言,做小動作的男生要比女生多。
課后,這名兼班主任的語文老師說,現在新生剛入學,老師要在課堂上不斷地強調紀律和習慣。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們最突出的表現。孩子從以玩樂為主的幼兒園一下進入課堂學習,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所以課堂上如果孩子不是特別鬧,老師也不會停止講課來阻止。因為一停,整個教學進度就會慢下來。
現場二:幼兒園大班課堂——動靜結合,充滿笑聲
上午10時,記者緊接著來到市區(qū)上陡門的一所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已經開始上第二節(jié)課了。
老師在給孩子上的是心理輔導課——個人睡覺我不怕。孩子們圍成一圈,先是看一段幻燈片。孩子們邊看,老師邊提問題,說著說著,就有孩子走到老師跟前,老師再把他帶回座位。另有一名老師不停走動,提醒那些不認真聽講的孩子。這期間,也有孩子上衛(wèi)生間。相鄰而坐的孩子們有的在拉來拉去玩游戲,也有的互相做鬼臉。記者不時聽到老師說:“每個人要管好自己,這就是本領。”老師不時用“我喜歡某某……”來鼓勵那些沒有坐好的小朋友。
回答了一些問題后,老師讓孩子們回到自己的座位,畫出自己覺得可怕的東西,然后說出來,最后讓孩子們去踩、撕、拍這些可怕的東西。孩子們興奮極了,教室里立刻充滿了他們的笑聲和叫聲。
幼小銜接,想方設法讓孩子順利過渡
鹿城區(qū)教育局普教科科長施良群說,我市兒童6周歲上學這個舉措是2001年開始實行的。在這之前,國內其他一些城市早就這樣做了。之前,我市兒童普遍為7周歲開始上學,這是因為以前我市條件不成熟。國際慣例也是兒童6周歲開始上學。
對于這么小的孩子上學,教育部門要求不留書面作業(yè),口頭作業(yè)也要少,以聽讀為主。如回家給父母講一個故事、唱首歌、講講自己喜歡的某個動物等。
在采訪中,一些老師也承認,人教版的教材內容確實有些深有些多,特別是語文,有時一節(jié)課需要孩子認十幾個生字,確實有些難。“一冊分成兩個學期上還差不多。”一名一年級的語文老師告訴記者,有時她想引進一些精美的故事當課堂內容,但有時為了趕進度,不得不放棄。
為了讓剛剛入學的孩子盡早適應,許多學校都會采取一些措施。如廣場路小學推出階梯訓練,每周有不同的訓練內容,主要以常規(guī)訓練為主,培養(yǎng)學生在校的行為習慣。“不急于完成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才是最重要的。”廣場路小學上陡門校區(qū)行政管理主任謝賽璐說。
而老師在給孩子上課時,也是采用和幼兒園差不多的激勵方法、語調和語速。如老師說“我表揚——”孩子們就會問“表揚誰?”老師接著說:“我表揚某某某。”這和幼兒園的激勵模式是一模一樣的。如果誰問題回答得好,老師就會帶領孩子們一起說:“棒棒棒,你真棒!”
而在許多幼兒園,大班開始就注意幼小銜接的工作了:調整作息時間、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主服務能力等,如游泳時讓孩子自己穿脫衣服、整理隨身物品等。老師會建議家長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認識一些字,如通過認站牌、書名等,創(chuàng)造認字的氛圍,讓孩子積累一定的識字量,為上學打下基礎。同時,上課時間也盡量與小學一年級接近,如小班、中班一節(jié)課為30分鐘,到大班時就會適時延長到35分鐘。
此外,一些幼兒園也會提早和小學溝通。如溫州市第五幼兒園的老師就到附近的小學去了解情況,看看孩子們上小學后會出現哪些問題,以便在幼兒園階段就及時進行調整,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
從事兒童教育研究37年的孫云曉認為,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忽略性別差異。通常來說,男孩的發(fā)育遲于女孩,5歲男孩的大腦語言區(qū)水平僅僅相當于3歲半的女孩,讀寫能力也會遲上1年到1年半左右。在整個小學階段,男孩的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總體仍落后于女孩。正是基于對男孩發(fā)育遲于女孩的發(fā)現,有些國家已經嘗試讓男孩晚一年上學,甚至認為這是給男孩的最好禮物。
閱讀延伸
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兒童入學年齡為5歲,也有像美國那樣將兒童入學年齡定到5歲至6歲之間的國家,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孩子受教育年齡的彈性。
在美國,一年級學生有的是全班學生圍成一個大圈坐;有的是一個班分成三四個小組,每組圍成一個小圈坐;也有的班從一年級起,就整整齊齊地排排坐。不少人認為,一年級學生座位圍成一個大圈的理由是,更接近于幼兒園,便于孩子過渡適應小學生活,老師站在圈子中間講課,便于照顧到所有的學生。小學教室都布置得花花綠綠,國內人看起來可能更像幼兒園教室。但無論什么情況,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活潑自由,學生一點不感到拘束,因此孩子們都很喜歡上學。
外國教育人士認為,學校不是兵營,老師應該讓學生感到快樂,特別是剛開始學校生活的一年級學生,應使他們向學校生活的過渡盡量自然,不感到壓力,從而喜歡學校和學習。教室的布置也要適合他們的特點,比如用彩紙剪成字母、圖案貼在墻上,在彩紙上寫上一些與課程有關的內容,如英語詞匯星期一至星期日,畫上一只鐘寫上幾點,目的無非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美國,一年級學生除了在教室里上課,老師還常常帶著他們到處走,領他們熟悉學校,了解圖書館。此外,還帶他們參觀公園、博物館,訪問社區(qū)鄰里。在課堂上,老師也考慮新生的特點,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以便培養(yǎng)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從小養(yǎng)成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一年級老師在講課時往往采取講故事的形式,盡量講得生動活潑,淺顯易懂;還比較多地采用交流式的教學方式,即不是老師一個人講,而是設法讓孩子們也參與,比如向他們發(fā)問,讓他們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加以鼓勵。一年級學生也有課外閱讀,老師要求他們看一些淺顯的書,如帶圖畫的兒童讀物,并在課上復述書中的故事,因此他們從小看和說的能力都比較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