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口導報 作者:楊朝暉 2011-01-27 10:03:37
如今的兒童,生長在新世紀,許許多多家庭,物質(zhì)財富均相對豐富,溫飽無憂,而且多是獨生子女,家中大人多把孩子奉若至寶。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可以自己安排的生活,在孩子沒有思想沒有行動能力的時候,大人們是沒辦法撒手,可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為什么我們不慢慢撒手呢?也許我們擔心孩子摔倒,擔心他們受傷,既然這樣,我們憑什么在他們長大成人的時候要求他們自己去奮斗、去拼搏?大多數(shù)家長在撫養(yǎng)孩子的時候,都是把他們像寄生蟲一樣撫養(yǎng),這也沒有什么不可以的,關(guān)鍵問題是當寄生蟲長大的時候,家長們又希望這些寄生蟲立即成龍變鳳,可能嗎?
所以,我在教育孩子中的一個深刻體會是:家長請放手,給孩子點成長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成長道路上的苦與樂吧。
1.多給孩子鼓勵少講失誤過錯
孩子作為家庭中年齡最小的一名成員,往往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員,一般都是家庭談?wù)摗⒂^察的中心。平時帶孩子的,多數(shù)以媽媽、奶奶為主,所以孩子的話題,也是她們在外交際的談資。這些本來都很正常,問題在于大人們在談?wù)摵⒆拥臅r候,往往都很隨意,純粹是閑聊,根本沒想到這時候所說的內(nèi)容對孩子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比如大人說了,我的這個孩子啊,太調(diào)皮,家里什么都敢碰,不管有沒有危險,比如插座,他就老想用手摸,出了事怎么辦。靠烧l也管不了,太讓人操心了!說這個話是不是很平常?可孩子聽了會怎么想?他就會認為,我原來就是調(diào)皮的孩子啊,原來他們管不了我啊,關(guān)鍵是我也沒遇到什么危險啊,所以他就會這么一直做下去。
下次談?wù)摰臅r候大人還這么說,小孩越就這么做,慢慢就成習慣。這個過程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認為大人起了決定性作用,從心理暗示,到心理引導,最后進行強化形成。如果大人能注意這點,在談?wù)摰臅r候,發(fā)現(xiàn)小孩在旁邊,就這么談?wù)摚何疫@個孩子啊,好奇心重,看到什么都愿意碰,但他特別聰明,知道有些物體危險,比如看到插座,總想碰,不過就是不伸手,可機靈呢!如果孩子聽到這么評論他,就會知道有些東西是不可以碰的,有危險,機靈的孩子就不亂碰,幸虧我那次碰了大人沒看到,以后我得當機靈孩子。同樣的事情在閑聊,給孩子的影響肯定不一樣。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輿論引導至關(guān)重要。尤其父母在評論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分寸,加強正面引導而不要強調(diào)失誤過錯。
2.好習慣勝過萬貫家財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開始步入學習階段,大人們開始為孩子策劃未來,這時候的家庭教育任務(wù)最繁重,我總結(jié)了一下,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強制定型,平等溝通,培養(yǎng)習慣。強制定型的意思就是大人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定一個比較明確的努力方向,這時候的小孩,玩心重,對事物似懂非懂,所以得靠大人來定型,大人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定型時盡量客觀,切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定不要摻雜主觀情緒,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強加給孩子。孩子們雖然小,似懂非懂,但已開始有意識的分析判斷事物,大人們不能總感覺他們不很懂而不與他們交流。不僅要交流,還要平等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對事物的判斷,然后以朋友的身份來引導。
如果自己的孩子愿意和別人聊天溝通而不愿意和家長溝通,家長一定要反思,肯定是自己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多數(shù)情況是家長擺出長輩的身份或者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或知識層面來看問題。培養(yǎng)習慣,看似簡單,實則關(guān)系孩子一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比如專注、謙恭、堅韌、勤奮等等,家長們在這個階段一定要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好的習慣一定多鼓勵,發(fā)現(xiàn)不良習慣一定要想辦法盡快引導,可以這么說,給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勝過留給他們?nèi)f貫家財。
3.父母要為孩子做榜樣
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每個孩子的教育也不會一成不變,從原則上講,我以為孩子的教育越小越寬松,越大越專注。小的時候給他們點自由,大的時候多給予指導。我估計不少家長困惑的是當孩子有思想的時候,根本不聽大人的指導,這個現(xiàn)象其實最好解決,問題不在孩子,在家長,這些家長可以捫心自問,你研究過心理學嗎?研究過與孩子溝通的內(nèi)容沒有?研究過溝通技巧沒有?
家長研究比較多的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孩子的吃穿。時代進步了,當吃穿不是問題的時候,思想就是根本。身教重于言教,別怪孩子們,從我們做起,多看書,多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一定都能夠培養(yǎng)出有學識,有修養(yǎng)的下一代!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