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0-09-02 16:42:47
研究表明,棋類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然而,有關專家認為,孩子要達到這項“頭腦體操”的理想效果,取決于孩子是否能快樂學棋。
案例:
小晶晶從4歲就開始學國際象棋。學習中,她很聽老師的話,老師教的東西都會老老實實背下來。而父母對她的要求,只是玩玩,能走子知道規(guī)律就可以了。
學棋一段時間后,小晶晶參加首次升級賽。比賽那天,小晶晶的棋走得很慢,別的小朋友都出來了,她才只下了幾步,最后規(guī)定的時間終于過去了,小晶晶滿眼淚水地出來……以后又參加了幾場比賽,結果都差不多,是不是還要讓女兒堅持學棋?如果放棄?會不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陰影?最后,父母從孩子的態(tài)度中找到了答案:小晶晶并沒有主動提出不愿下棋呀!
于是每晚,爸爸都與小晶晶完成一次對局,即使小晶晶輸了,哭得翻江倒海,也沒有人救她。以后小晶晶的哭聲越來越輕,越來越少,下得也越來越快了。在再一次的升級比賽中,小晶晶不到20分鐘就出來了。小晶晶贏了,這次升級,讓小晶晶自信心也提升了不少。
專家分析:
美國有一項研究證實,會下棋的小學生比不會下棋的同齡人在閱讀考試中的分數(shù)要高出10%,學棋5年的孩子比那些沒有接觸過棋類的孩子在閱讀理解方面要高出4.3個學分,而在數(shù)學方面要高出6.4個學分。
這個結果說明下棋這項運動能使大腦進行高強度的鍛煉,可以提高孩子的視覺記憶力、注意廣度和空間推理能力。它要求孩子做出一系列的決策,每一步棋都會幫助他們學會未雨綢繆、權衡利弊、邏輯性地決定最理想的選擇。
不過,下棋對大腦的影響取決于孩子是否被迫學棋,因為只有當孩子想學時,下棋的好處才能得以顯現(xiàn)。
父母應調整預期
面對孩子每一次贏輸,父母都要控制好自己情緒。即使孩子有成為世界冠軍的潛質,父母都要著重于現(xiàn)階段孩子智力的啟蒙和情商的培養(yǎng),而不應該是勝負和名次。
尤其忌諱的是,當孩子贏棋時大肆獎勵,但他輸棋時卻一味地憤怒和指責。
建議
1.留意孩子的情緒
學棋的壓力不小,對一般孩子來說,過早學棋可能會弊大于利。有研究發(fā)現(xiàn),棋手們在比賽中消耗的體能并不弱于一個拳擊手,棋類競賽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負擔。因此,父母應細心地留意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給孩子所需要的關懷、鼓勵、贊賞和一顆平常的心。
2.對專注力的訓練
從不會下棋到能下好棋,正是用娛樂方式培養(yǎng)專注力的過程。如果孩子能有興趣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精致的甚至想象中的棋盤上,正是有意注意的開始,父母應及時加以鼓勵。當棋越下越好時,孩子的小心靈就具備了強大的力量,有能力在更細微的事物上集中精力。
3.參與孩子的學棋
父母并非一定能成為孩子的對手,但是如果參與其中,能夠了解孩子在經歷什么,面對什么樣的挑戰(zhàn),需要養(yǎng)成什么樣的習慣等。
不過,父母的角色并不是伴學,每天守候在教室門外,而是要成為給予孩子最需要的關注、體諒、幫助和贊美的后援和知己。
4.下著玩也有收獲
不要認為只有天賦的孩子才能夠學好下棋。其實,任何孩子都可以玩棋。實踐證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下好棋。即使孩子對比賽沒有興趣也無妨,經常下著玩也會有益智收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