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0-07-13 10:18:20
“小家伙今年二年級,人挺聰明也很敏感,就是有點小氣,有點倔,有時愛撒謊,可能因此不討老師喜歡。之前他因為和同學有矛盾不肯認錯,老師就讓全班同學不理他一天,說是讓他嘗嘗孤單的滋味。”
“兒子今年9歲上三年級,老是說學校里沒有小朋友和他玩,我想可能是他比較胖所以不大跟得上小朋友,而且有些大一點的小朋友還要欺負他……”
這是兩位家長的焦慮。孩子在學校里因為各種原因受到“孤立”,令許多家長感到擔憂。
專家解題:
孩子有問題,責任在大人。
每個有問題的孩子后面,其實都有家長的責任,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論斷。而且孩子的社交習慣往往也是父母社交行為的折射。比如,“這孩子隨他爸爸,比較內向”,這實際上證明了家長平日待人接物對孩子的影響。除此以外,孩子還很容易因為一些“小特征”就被孤立或者認為自己受到孤立了:
*最容易受到孤立的是壞習慣,比如動不動就喜歡哭,打人、罵人,向別人吐痰等,或者遇事只知道向老師打小報告。有類似壞習慣的孩子,往往沒有小朋友愿意和他們玩。
*比較羞怯和容易退縮的孩子。當孩子自己玩得很投入的時候,他們不會注意到邊上還有人可憐巴巴地看著他們,也不會主動去拉一個“很少有往來”的孩子加入他們的游戲。因此,那些性格內向,不會主動去融入一個群體的孩子,往往玩伴比較少。
*缺乏交往技巧的孩子也比較容易被孤立。在希望加入別人的游戲時,有些孩子會找到“給他們遞上一個正缺少的工具”等機會順勢加入,而有些孩子永遠只會站在邊上看。
*學習成績特別不好的孩子也容易被孤立。小學階段,孩子們往往傾向于以老師的標準作為自己的標準。老師在課內、課外對于成績不好的孩子的訓斥、冷淡甚至一個不耐煩的表情或眼神,都會讓周圍的小朋友認為,那個人或那幾個人是不好的。老師當時的言行也許是“恨鐵不成鋼”的不經意流露,但久而久之,那些“壞孩子”就會被班上其他學生孤立。
兒童心理學認為,“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孩子約在兩至三歲的時候,發(fā)展到自我中心階段。他們往往從“自我”角度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機會親身參與到社交中以逐漸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就無法學會采用正確方式向別人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而哭鬧、打人等這類“不成熟”的交往方式,只能讓別的孩子遠離他們。
還有幼兒園“老師游戲孩子”的原因。每個幼兒園都會組織孩子游戲。不得不提的是,現在普遍存在一種“老師游戲孩子”的現象。這種游戲活動往往完全由老師主導,孩子必須一切都依照老師的指令來,只能執(zhí)行,鮮有體驗。由于缺乏應有的教育理念和適當方式,這種本應讓孩子習得與他人互動的實踐機會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甚至還可以在幼兒園里看到老師在組織游戲時,有孩子嘆道“又要游戲了”!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真正的游戲只在一天里下課后在操場上撒歡的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
專家建議:
1、父母要多花時間陪孩子,多和孩子說話聊天,一是在家庭里創(chuàng)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同時也是幫孩子分析和正確對待他與同學的矛盾。
2、多帶孩子去參加各種活動,定期舉行朋友家庭聚會是個好主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讓他在親身實踐中習得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通過家長為孩子樹立榜樣。
3、不要因為孩子還是一年級、二年級,就認為他們的“小自私”、“小倔強”、“不懂事”可以理解和縱容。好的行為和習慣是從小養(yǎng)成的,是靠平時的“雞毛蒜皮”積累起來的。
4、對于教師可能存在的不恰當處理方法,家長應當主動找老師溝通,避免對孩子產生更大傷害。因為老師對每一位孩子都是有感情的,但老師考慮的不單單是一個孩子,而是班集體中的每一位成員。家長的意見對老師來說也是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5、當孩子與他人交往時,有了點滴的進步,要及時鼓勵孩子的行為!適當的時候,更可以大大地嘉獎一番。相反,倘若孩子的舉動影響到了周邊的小朋友,一定要及時地制止,找機會與孩子溝通。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