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章梅 2009-12-28 10:11:22
每年都有一批因為在開學時間9月以后的月份出生,已到6歲但未滿6周歲的孩子面臨教育上的尷尬,被戲稱為“未足月孩子”。他們上學學校不收,只好回幼兒園“復讀”,但又對學習內容沒有了新鮮感,他們如何才能不虛度學前這一年,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家長為“未足月孩子”的教育苦惱
記者調查發(fā)現,在孩子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社會上卻缺乏適合這類“未足月孩子”順利完成“幼小銜接”的教育設置。
兒子在11月出生的劉女士告訴記者:“明年孩子就6歲了,但9月時還差兩個月不夠入學年齡,我想讓兒子回到幼兒園‘復讀’,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家幼兒園有適合他這個年齡的班。如果讓他再上一年幼兒園大班,不論在思想行為還是讀寫能力上,他都難有大的進步。所以我們家長很彷徨,如果教育部門能為這類孩子辦個過渡班,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育課程,一定會受到孩子和家長的歡迎。”
女兒在12月出生的李先生則認為:“到幼兒園‘復讀’,還不如找關系提前上小學。”
回幼兒園大班“復讀”是“對孩子犯錯誤”
目前,廣州的“未足月孩子”主要有兩個選擇:家長找關系提前入學或回到幼兒園“復讀”大班,后一種情況更為普遍。廣州幾乎每個幼兒園大班都有“復讀生”。一家省級幼兒園的園長向記者介紹,幼兒園一般中班為35人,但升入大班后都會增至40人左右,增加的主要就是“復讀生”。
有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認為,這是在“對孩子犯錯誤”,因為這種沒有新內容的簡單“復讀”,容易使孩子失去新鮮感,會影響到他們學習、探索的熱情,同時孩子們看到之前幼兒園同班的同學因為早生了幾個月就可以上學,可能會感到失落。
廣州已有教育工作者意識到:有必要在幼兒園對“未足月孩子”設置過渡期課程,避免讓這批孩子簡單地復讀大班。但是,由于教育主管部門還沒有相關政策,這些教育工作者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摸索實踐。
番禺祈福英語實驗幼兒園的王園長告訴記者:該園的大班分“雙語部”和“國際部”兩種,所以對“復讀”大班的孩子,幼兒園就采取換部教學的方式,比如之前讀的是“雙語部”大班,“復讀”時就讀“國際部”大班。兩個部雖然教學內容差不多,但教學方法不同,“雙語部”是由外教和中方老師共同負責,而“國際部”就全是外教,這樣“換部復讀”對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新意。
不過王園長認為,如果能為這部分孩子專門開設一個班,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育內容,編排課程,對這些孩子的學習會更有利。但是由于該園目前這部分學生還不多,所以無法單獨開班。
提前入學會讓課業(yè)負擔更顯沉重
而一些有“路子”的家長,干脆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提前入小學。但有不少資深教育工作者對此持反對意見:即使有“路子”,也要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育情況及學習能力,來決定是否提前入學,提早入學反而可能讓孩子置身不利境地,有的孩子小學一二年級還跟得上,再往上就會由于年齡的原因影響成績,F在的課程壓力已經很大了,如果孩子提前讀書,課業(yè)負擔會更顯沉重。
記者采訪了幾所小學的校長,他們都認為,無論是回幼兒園“復讀”還是找關系提前入學,對“未足月孩子”來講都不是最佳選擇。他們需要一套針對他們年齡的教育課程,來幫助他們科學地度過“幼小銜接”時期。但目前,這方面的工作還是空白。
應在幼兒園內為這些孩子設專門課程
以前,也有些小學針對“未足月孩子”辦了“學前班”,但這種與小學教育同質化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越來越不被家長接受。
采訪中有家長及教育專家提出,應該在幼兒園內為這批孩子設置專門課程和班級,主要以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適當進行技能、語言、行為等方面的訓練。廣州市培正中學的張老師認為,學校教育跟幼兒園教育截然不同,入學前孩子不僅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們是否具有了較好的學習習慣,是否能適應長時間的課堂學習,是否適應集體生活,是否能夠自己照顧好自己。因此,張老師則建議,在孩子升入小學前的這段過渡期,家長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定好孩子的作息時間。
華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專家鄭福明教授說,以前針對“未足月孩子”有些小學辦了學前班,現在已經取消了。其實,為“未足月孩子”開辦過渡班很有必要。因為現在入學年齡卡得很死。廣州各區(qū)都應該在幼兒園里開辦這種過渡班。由于小學教育屬于義務教育范疇,因此這類班不適合設在小學里面。過渡班的教學應該以游戲為主,不能像學校一樣以課堂授課為主。
華南師范大學學前教育教授張博認為:由于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不能像成人那樣聽課,所以應該采用游戲化、生活化的方式來教學,不能一個人一個座位,可采用大圓桌,共同學習。再者,對于過渡時期的孩子,家長和學校要注意對其入學意識方面的培養(yǎng),讓他們有意識地關注學校,了解小學生活。可以組織他們觀摩小學,讓他們對小學生活產生向往。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