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luò) 2009-11-20 10:43:08
導讀:運用游戲?qū)Ρ葘嶒灧,使家長們看到這樣一個數(shù)據(jù),參與實驗的幼兒不光體能和手的靈活性有所提高,而且動手、動腦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
民間游戲是民間娛樂中最常見、最簡易、最普遍的趣味性活動,是一種極富參與性的娛樂活動。它的形式生動豐富,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心理,而且游戲基本不用借助復雜的玩教具就可以進行,并能給游戲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和隨意創(chuàng)造的余地。
本著傳承和發(fā)揚民間游戲的精髓、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根本目的,我課題組重點挖掘了漢、傣、川等各民間游戲資源所蘊涵的教育價值,利用親子互動這一載體,與幼兒園教育教學相結(jié)合,使幼兒在游戲的同時,獲得了主動發(fā)展的機會。
二、實驗前測與實驗目標的提出
我課題組針對實驗課題,向全體家長進行了實驗前測問卷調(diào)查及個別家長座談。共發(fā)放調(diào)查卷32份,收上問卷30份,反饋率94%,其中85%以上的家長對民間游戲持有很積極的態(tài)度,并且表示希望能通過親子互動來提高幼兒動手、動腦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fā)展。為此,我課題組將民間游戲與幼兒健康教育研究的課題目標確定為:
1、通過幼兒與家長利用廢舊材料合作制作可操作性玩具,并一同游戲,讓幼兒體驗親子交流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同時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2、利用簡單的可操作性玩具,對幼兒進行單、雙腳跳、行進跳、踢的訓練,以及走、跑的變換訓練。
3、培養(yǎng)幼兒樂觀、開朗、樂于合作,愉快參與集體游戲的情感。
三、實驗方法與步驟
通過分析調(diào)查問卷及與家長交流的情況,我課題組采用了對比實驗法和隨機抽樣實驗法、觀察法、先后讓12名幼兒參與了實驗研究。實驗步驟如下:
1、親子協(xié)作過程:
(1)教師提前一周交待所帶廢舊材料,要求幼兒與家長共同準備,教師提供塑料、膠帶、剪刀等工具。
(2)平均兩周進行一次制作玩具的活動。教師出示所做玩具,并詳細講解制作過程,要求有難度的步驟家長做,簡單步驟由孩子完成,大約半小時均能做完。
(3)教師講解玩法(基本玩法),家長配合指導幼兒游戲,并可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創(chuàng)編游戲的玩法,活動結(jié)束以后,可將玩具帶回家,由家長指導并與幼兒一起玩,第二天將玩具帶回幼兒園。
2、幼兒集體活動過程:
(1)在每天的戶外活動中,利用10--20分鐘來練習,并進行比比誰最棒,及比比誰的花樣多的表演,給沒有參與的幼兒看。
。2)教師進行動作要領(lǐng)的指導及示范。
。3)游戲童謠化。教師幫助幼兒邊游戲、邊創(chuàng)作、邊創(chuàng)編出朗朗上口的童謠,讓幼兒充分體驗到游戲的樂趣。
四、實驗內(nèi)容與過程
我課題組實驗內(nèi)容為一個月兩次親子活動(親子共同參與),每周三次戶外的民間游戲活動(師幼共同參與)。并有序的分階段穿插進行。
第一階段(3月份至4月份中旬):分兩組共制作中型海綿包12個,小型沙包12個,主要利用廢舊大、小塊布頭,碎海綿或棉花、沙、米等填充物。中型沙包一端連接大約50cm—60cm的布繩,用于幼兒捏拽。小型沙包不縫布繩。
中型海綿包游戲的民間游戲形式:
(1)背物過障礙:訓練幼兒的感覺及走、跑的控制協(xié)調(diào)能力,在初次練習時,一半幼兒控制不好,中途有掉包現(xiàn)象,經(jīng)過15分鐘練習,所有幼兒都能順利通過,并配合童謠“小螞蟻運貨忙”。
。2)雙人配合夾海綿包:開始訓練時,兩人用胸夾住海綿包,雙手不扶,走50米,掉不下來,大多數(shù)組幼兒都能完成,后經(jīng)幼兒改編用背夾,兩人臂挽臂,幼兒對此游戲樂此不疲。
。3)踢海綿包:開始訓練一個腳有節(jié)奏的踢,過渡到兩個腳交替踢,進一步過渡到行進踢(包括向前進,向后退)。在所有幼兒達到標準后,一半幼兒學會花樣踢,及進行花樣踢。短短兩周,張宇燦、劉梓欣、陳茁小朋友能連續(xù)踢30個,花樣踢-----即左、右腳輪換踢、正反腳踢10個左右。配合童謠“踢沙包”。
小型沙包的民間游戲形式:
。1)學夾沙包:一周后,三分之二幼兒已能將沙包夾過1米線外。
。2)沙包跳“房子”:一周的練習,幼兒全部掌握跳“房子”的要領(lǐng),單腳跳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3)踢沙包:在訓練單腳踢時有很大難度,變換形式,將沙包放在腳面上,用勁踢出,經(jīng)過一周的訓練,所有幼兒都能將沙包踢出1.5米以外。
第二階段(4月中旬至5月底):分兩次共制作高蹺12對。主要利用“旺仔”牛奶鐵筒和廢舊跳繩。
。1)開始訓練幼兒雙腳在高蹺上站立,雙手將繩拉緊。
。2)過渡訓練
、儆變弘p腳平穩(wěn)向前邁進,經(jīng)過一周的訓練三分之二幼兒走100米之內(nèi)不會從高蹺上掉下來。
、谟柧氂變合蚯斑~進50米后,向后退行50米,由于難度的增加,二周后幼兒全部能做到100米之內(nèi)向前、向后行進不掉下來。喬子辰、運迎迎小朋友掌握較快。
、圩儞Q隊型訓練,幼兒做到腳步平穩(wěn),相互不碰撞,不從高蹺上掉下來。隊型的變換由兩路縱隊交叉后,變成圓型(花朵型),做“花朵”的開合(向前、向后退)兩次,再變回兩路縱隊,然后變成梯型,最后成兩路縱隊下場。經(jīng)一個月訓練,做為“六一”表演的匯報節(jié)目。
第三階段(6月份):分兩次制作布龍一條,主要利用廢布、竹竿等輔助材料,利用稻草、竹竿和雪碧制作一個象征的“龍頭”,再用布制成大約20厘米的制作出“龍身”。用小竹竿或木棍插進“龍頭”、“龍身”,讓幼兒舉著舞。訓練幼兒走、跑、轉(zhuǎn)向走,轉(zhuǎn)向跑,蹲走的能力及集體合作能力。訓練期間穿插民間游戲“木頭人”,來訓練幼兒跑的控制力,經(jīng)過一個月的訓練,幼兒的合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幼兒對“舞龍燈”的游戲興趣很濃。幼兒自我發(fā)揮“小龍”戲水,“小龍”戲珠等游戲,花樣繁多。
五、實驗結(jié)果
本課題組采用“向所有家長展示”的匯報方法,通過12名參與實驗的幼兒的展示及教師的講解,讓家長更了解課題組關(guān)于開展民間游戲與幼兒健康研究的成果。在每個新的民間游戲開展前,都有許多小的民間游戲做輔助練習,例如:在玩“跳房子”之前,輔助的民間游戲是“瞎子”摸“拐子”;玩“舞龍燈”之前,輔助的民間游戲是“老鷹”捉“小雞”等。通過每一次的親子制作和這次展示,都給家長新的啟發(fā),使他們知道孩子喜歡的玩具不光只是那些買來的,和孩子一起動手制作的玩具更受孩子們的喜愛。每次對所制作的玩具進行各種不同玩法的嘗試,都使孩子們體驗到了一物多玩的樂趣。例如:沙包,可以用來踢,還可以進行,夾、投擲、頭頂、背著沙包爬等多種游戲,也使家長們更了解和認識了民間游戲的隨意性和廣泛性。
運用游戲?qū)Ρ葘嶒灧,使家長們看到這樣一個數(shù)據(jù),參與實驗的幼兒不光體能和手的靈活性有所提高,而且動手、動腦能力也大大提高了。90%的實驗幼兒能詳細描述和示范制作玩具、進行游戲以及變化花樣的過程,95%以上的幼兒在運用及變化玩具的玩法上掌握較好,而未參與實驗的幼兒通過模仿,和后來的參與,掌握能力的只有70%。
家長一致表示對民間游戲有了新的認識。此次科研成果匯報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極大地培養(yǎng)了幼兒及家長參與民間游戲的興趣。“民間游戲”實驗活動的開展大大豐富了幼兒戶外活動,使孩子們更愛上幼兒園,出勤率也提高了。
六、實驗討論
通過本次實驗的成果匯報和對比組的展示,得到了家長的認可與贊譽,并表示今后積極配合我班的研究工作。本課題組在討論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多項民間游戲活動中,童謠的創(chuàng)編有所欠缺,在游戲中,為了提高幼兒的興趣,以后要改進游戲童謠,應(yīng)為短小的、瑯瑯上口的。還有,今后要多請家長共同參與民間游戲的創(chuàng)編,豐富民間游戲的形式和種類,體現(xiàn)家園共育,使家長成為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積極參與、支持者。
河北省石家莊市橋東區(qū)第三幼兒園 趙元紅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