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11-20 09:57:29
導讀:我們提倡“教師做研究”,但并不要求每位教師都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者,獨自去承擔某一研究課題。教師的專職工作是教學,班級是幾位教師合作管理的,因此幾位教師研究的問題必須具有一致性和協(xié)調(diào)性,這樣才有可能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行動研究法倡導“教師即研究者”,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理論與實踐相互分離的做法,改變了教育研究被專業(yè)研究者把持的局面,它在推動教師主動學習和發(fā)展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自提倡“教師做研究”以來,教師的研究熱情十分高漲,這是好事。但與此同時,我們常?吹揭恍┙處熯x擇的研究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很多研究問題是教師興致所至,信手拈來的;一些教師不斷變更研究主題,沒有重點和方向;一些教師把個別問題擴大化,當成普遍性問題加以研究。有的教師認識不到只有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實踐研究才對自身的發(fā)展有價值;有的教師想盡辦法把自己所研究的問題與某種大理論結合起來,認為只有這樣才算研究。以上種種不是危言聳聽,實際上這些現(xiàn)象在幼兒園并不鮮見,尤其是在各種層次的課題申報中都可以看到。
當前,越來越多的幼兒園要求每位教師在每學期或每學年做一項研究課題,并把它作為學期年終考核的指標之一。結果,教師們各自尋找自己的研究問題,互不溝通和交流。教師研究的問題多了,真正考慮孩子的時間卻少了;單干的時候多了,合作保教的時間少了。因為關注研究,反而影響了正常的保教工作,試問這樣的研究又有什么意義呢?
我們提倡“教師做研究”,但并不要求每位教師都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者,獨自去承擔某一研究課題。教師的專職工作是教學,班級是幾位教師合作管理的,因此幾位教師研究的問題必須具有一致性和協(xié)調(diào)性,這樣才有可能促進孩子的發(fā)展。教師之間需要相互開放各自的教育生活,分享成功與失敗的教學經(jīng)驗,從而積累更多的教育智慧,并由個人化的研究走向群體合作性的研究。
教師研究的問題必須來自于實踐、服務于實踐,解決實踐問題最終是為了探尋某種規(guī)律,以形成一些可供遵循的基本原理。
此外,教師的研究要具有實效性,而非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或者在研究過程中三心二意。既然是研究,就是持續(xù)的探究,而不是偶然的思考或半途而廢,也不是不規(guī)范的隨意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北京師范大學 羅佩珍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