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2 15:47:50
導讀:幼兒園時期親友之間互相友愛,互幫互助、和諧成長的過程,就是提高感性智能的過程。感性智能高的人,不但能自我調解情感,而且還能把握他人的情感,這樣的人就是EQ發(fā)達的多智能的人。因而,在幼兒園與其教會孩子們競爭和勝利,到不如創(chuàng)造條件教會他們互相友愛,互相協調,助人為樂,以利于提高感性智能。
人世間,評價社會和自身價值基于人的基本素質。二十一世紀需要的是具備優(yōu)秀素質的人。那么,當今具備素質且聰穎的幼兒應是什么樣的呢?
在幼兒期,培養(yǎng)優(yōu)秀素質的教育,已不在是以知識教育為主的教育。當然,缺乏知識會相應地影響生活的質量,不過當今的高IQ,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并不能一定會保證日后的成功和幸福。新時代,認準具備EQ,多能,人性的孩子和成人。
EQ為何物?EQ指感性智能。具備EQ,應做到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與沖動;關注他人的感情;以耐力克服困境;可評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并自我表現,又為營運合成就生活能活用情緒。EQ高的人碰到糾紛時,可自行分析,可正確定位自己的處境。同時,對他人的共同感愛能力也很發(fā)達。
很多教育學者認為感性能力的基礎形成于幼兒時期,因而主張培育EQ的感性教育應從幼兒時期抓起。只有這樣,將引領未來社會的現今的孩子們,從現在起培養(yǎng)互相幫助相互協調的習慣,將社會建設得和美富足。
人生打基礎的幼兒時期,我們必須高度重視EQ的發(fā)展。下面,提幾點有關發(fā)展EQ的提案。
一、培養(yǎng)良好的基本生活習慣。
首先,探討一下基本生活習慣教育對EQ發(fā)展起何影響。IQ可檢測人的智能,而EQ可檢測作為自然動物界一員的人的全能。可檢測社會性功能和感性功能的EQ可80%地預測人的社會經濟方面的成功與否。
幼兒園階段的基本生活習慣教育是發(fā)展社會性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平時,我們往往能聽到這樣的話。“這個人素質差。”“那個人應從基本素質開始補齊”形成人格重要階段的幼兒時期,使幼兒養(yǎng)成基本生活習慣,長大成人后,會聽到與上述的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個人素質好”“那個人斯文”,這表明,基本生活習慣教育是使人習得基本素質的教育。因而,注重幼兒期基本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相應進行適當的教育,自然能提高EQ。
幼兒園階段的基本生活習慣教育,應貫穿幼兒每一天在幼兒園的全部日程,應落實到一天生活和學習的細枝末節(jié)。見老師問好,跟朋友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親友之間互諒互讓,排隊等人上車,尊老愛幼,禮貌待人,打掃衛(wèi)生,自我控制情緒,親友間共享苦樂等等,都是基本的生活習慣。雖然是平常的生活習慣,但是使之潛移默化于幼兒身上并非易事。因而,教師應有意識下苦功并持之以恒,(短期教育是行不通的)應反復地進行系統教育。
這幾年,我們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基本生活習慣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家長的好評,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有個孩子和媽媽一起上街買冰棍吃。吃完,媽媽叫孩子把棍子隨意扔掉,可孩子說:老師說過不能隨地扔垃圾,孩子執(zhí)意不扔,終于找到了垃圾筒,才把棍子扔進筒里。那個孩子才上小班。又有個大二班孩子上朋友家玩。走進客廳看到地上鞋子亂七八糟滿地都是,那個孩子不聲不響的蹲下來。一雙一雙的擺好,最后脫下自己的鞋子,放好才進客廳。然而以上的故事,只是個別的沒有普遍性。要想取得全面的整體成效,只靠在幼兒園的教育還不夠,一定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
只有幼兒園里的強行教育,沒有家長的合作我們無法取得切實的成效。因而老師和家長應攜手起來,在幼兒時期,對孩子們進行教育,使他們養(yǎng)成基本生活習慣,那么,無論孩子們遇到何種情況,都能應付自如,使他們成長為祖國的有用人才。
二、多創(chuàng)造與幼兒進行感情交流的機會。
幼兒園教師是幼兒除父母外朝夕相處最親近的人,幼兒在和教師相處的過程中形成情緒上的穩(wěn)定感和誠心感。因而,多創(chuàng)造教師和幼兒之間進行感情交流的機會,使幼兒們提高解決情感方面問題的能力。正確認識自己,成為可自如地調節(jié)自我情感的人。
教師要做情感傳遞的表率,早晨幼兒們一入園,教師要適合他們個頭的鞠躬或屈膝問好,并親切交談,或胸貼胸,臉對臉擁抱一下,或以和藹的表情,輕輕撫摩他們的頭。使幼兒感到溫暖,深感自身寶貴的存在價值。及時把握孩子們的情緒,進行有利地調節(jié)情緒的交談也很必要。如:“你頭疼吧?上了幼兒園,很勇敢!”“干什么都認真,你真可愛。”“這是你做的?老師頭一次看到這么好的……”“老師就需要你幫一把。”“昨天怎么沒來?老師和大伙,都想死你了!”等等。說說孩子最樂意聽的話,使他們樹立“我什么都行”的自信心,感到自己是“人們最需要的人”。
通過上述教育,使孩子們從小培養(yǎng)自我調節(jié)能力,正確把握自己遇事應對自如的能力。
三、培養(yǎng)孩子們互相友受助人為樂之心。
人的一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很重要。每個人都應有和別人相處的能力,既要有和別人相交的能力,又要有產生矛盾時能相互理解和解決的能力。以上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感性智能的高低之分。
幼兒園時期親友之間互相友愛,互幫互助、和諧成長的過程,就是提高感性智能的過程。感性智能高的人,不但能自我調解情感,而且還能把握他人的情感,這樣的人就是EQ發(fā)達的多智能的人。因而,在幼兒園與其教會孩子們競爭和勝利,到不如創(chuàng)造條件教會他們互相友愛,互相協調,助人為樂,以利于提高感性智能。如,給出獨自不能解決的問題讓孩子們共同解決;讓孩子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拿出來,跟伙伴一起玩;讓孩子們共同感受相互之間的喜怒哀樂,使孩子們切身感受互相友愛,相互協調,助人為樂的重要性。
另外,我們又要注重孩子們實際體會,認識感情,表現感情,調解感情,活用感情。像學彈鋼琴,邊彈邊學,邊學邊彈一樣,重學習、重訓練。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濟濟的社會,只有有勇氣、有挑戰(zhàn)意識,有耐力,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他人協同作戰(zhàn),才能成就大業(yè),讓我們共同為培養(yǎng)這樣EQ發(fā)達的聰穎的孩子們而努力奮斗。
吉林省延吉市新苗幼兒園 金紅花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