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1 10:33:15
導讀:專門設計的情境脈絡中滲透了教師的教育意圖,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幼兒朝向教育目的,它與生活聯(lián)系不緊密,但與當前教學有關。這主要運用于科學、數學等很難以游戲方式進行的、幾接近于上課之類的教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根據教育目標,提供各種所需材料,形成一個專門的教學環(huán)境。
幼兒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發(fā)展的。具體到幼兒園,則是在與幼兒園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發(fā)展的。那么,如何在幼兒園課程中利用并創(chuàng)設與幼兒發(fā)展相適應的環(huán)境就顯得至關重要。
幼兒園課程的環(huán)境設置可包括三種:真實的情境脈絡、“實習場”以及專門設計的情境脈絡。
一、真實情境脈絡
真實情境脈絡把真實生活情境作為學習的一個場景,這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課程回歸幼兒生活的一個重要表現。但真實生活情境并不是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那樣自然而然地進行,在其中也有教師有意識地選擇與引導。衡量一個真實生活情境是否可以作為學習場景的標準是:真實生活情境中蘊涵著知識、思維成分以及技能、策略成分。在真實生活場景中,特別強調知識的可運用性,不僅是使幼兒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幼兒在此情境中運用這些知識,同時獲取經驗,并在相似的情境中可以產生知識與經驗的遷移,遷移包括:1.近遷移—時間上的遷移,即把前一個活動中的經驗、技能使用在當前的活動中;質的意義上的遷移,即單一的活動技能運用到當前的活動中;2.遠遷移—時間上的遷移,指把先前的活動技能運用到當前的活動中來;質的意義上的遷移,是把先前的多種知識、技能通過組合、改造運用到當前的活動中。對于真實情境脈落,我們應該是發(fā)現的、尋找的、利用的,它是產生教育價值的重要手段。對于幼兒來說,真實的教育情境更直觀、更生動、更與他們的生活相連,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對一些包含許多內容的真實生活情境,往往由于其內容的豐富性而對幼兒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正如兒童心理學所指出的:3~6歲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差,從而導致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事物的干擾。這樣的認知特點就決定了在豐富多彩的真實生活世界中,他們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今天老師想要引導幼兒注意的事物上;即使他們注意了,也不會自己總結歸納,只是當作“看熱鬧”,一晃過去了�?紤]到這些,我們認為,真實生活情境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教育情境,另一種情境設置也許更適合于幼兒,即“實習場”。
二、實習場
“實習場”是20世紀90年代由英國某心理學家提出的,到現在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它不同于真實的生活情景,是一種經過有意設計的與真實生活有別的但又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環(huán)境。它和真實生活情境有相同的一面,同時也有經過改造的與真實情境相異的一面。幼兒在幼兒園中生活,他們的一日生活是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結合,是在保教人員精心計劃、加工下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生活,不可能完全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生活情境的原初樣式,不可能把孩子完全投入真實生活中。在教師設計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有些是真實的生活,而更多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專門設計的教育情境。但不管這種活動對真實生活情境做了多大程度加工,它都應該是對真實生活的一種反映,與真實生活有相似性,這樣才便于幼兒將在這個設計的情境中獲得的知識、經驗遷移到實際的生活中。“實習場”是對相似性理論的充分運用。張光簽教授指出,“相似”即客觀事物存在的同與變異的辨證統(tǒng)一。在客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同和變異。因為只有同,才能有所繼承;只有變異,事物才能往前發(fā)展。相似決非等于相同,相似就是客觀事物存在的同與變異的辨證統(tǒng)一。相似現象就是客觀世界物質的基本粒子在統(tǒng)一場作用下運動的一種和諧協(xié)調而又相互適應的組合形式。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遵循“相似性”這一規(guī)律。它同樣適用于幼兒園課程的環(huán)境設置—“實習場”。
●“實習場”的特點:
1.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在其中模擬具體社會活動、操作活動;但又與真實的社會生活不完全相同,其中滲入了教師的教育目的以及教師有意識的選擇。
2.是引發(fā)兒童多感官參與的:通過幼兒的動手、動口、動腦,親自與環(huán)境互動,才能使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經驗,獲得發(fā)展。
3.其中既有知識、經驗,同時也有情感、技能,是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
4.可以是兒童自主的,也可以是教師參與其中的師幼游戲。
●設計“實習場”原則:
1.保證兒童的探究所有權。在實習場中,兒童應有探究的權利,因為探究是一種獲得經驗的重要途徑,通過探究可以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實際上,也就是保證兒童有“做”的機會。
2.教師在其中不僅是內容上的專家,而且也是學習和問題解決的專家。“教師的工作就是通過向兒童問他們應當自己問自己的問題來對學習和問題解決進行指導。”教師通過參與、合作,為兒童補充、引發(fā)有利于解決當前問題的相關知識、經驗,充分發(fā)揮其腳手架的作用。
3.兒童在實習場中所面臨的問題是結構不良的,即在其中不一定有既定的嚴格的問題,兒童可以面臨多種多樣的問題,開放性的問題,借此激發(fā)兒童的遠遷移,促使兒童探究行為的出現。
4.實習場中學習是合作性的、社會性的、激勵性的。任何意義的形成都是一個持續(xù)的協(xié)商的過程,可以在學習者之間或學習者與教師之間進行;復雜問題的解決也多數是合作的結果,在合作的過程中可能會有相互之間的鼓勵,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情感、社會性得到發(fā)展。
三、專門設計的情境脈絡
專門設計的情境脈絡中滲透了教師的教育意圖,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幼兒朝向教育目的,它與生活聯(lián)系不緊密,但與當前教學有關。這主要運用于科學、數學等很難以游戲方式進行的、幾接近于上課之類的教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根據教育目標,提供各種所需材料,形成一個專門的教學環(huán)境。這樣的環(huán)境在幼兒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常見的,但它可以最好地服務于當前的學習。如,科學活動“小雞是從哪里來的”,現在城市中的孩子一般都沒有機會在自己周圍的現實生活中去親自觀察這一現象,缺乏經驗,所以,如果想使幼兒親眼看到這一過程,就需要教師專門設計一個情境,如可以用錄像機拍攝整個母雞孵蛋的過程或現代化養(yǎng)雞場孵小雞的過程。在這其中要關注的是:問題在哪里、問題是哪里來的(由教師提出的?兒童提出的?一個兒童提出的還是多個兒童提出的?……)、問題如何解決、在這個情景中要使兒童達到哪些方面的發(fā)雇、獲得哪些方面的經驗等。
綜上所述,幼兒園課程中的環(huán)境設置主要就是上述三種情境的綜合運用,根據不同的活動需要、同一活動不同時段的需要具體運用這些環(huán)境設置,可以是單獨使用,也可以是混合運用,大多數情況下,這三種情境是綜合在一起的。
注:文中部分內容參考了虞永平老師的課堂教學筆記
張麗莉/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幼教網微信
gh_5735a1f9f07c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廣告服務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條款 - 誠聘英才 - 教育圖譜 - 手機版
京ICP備09042963號-17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155號
幼教網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17 banilagir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