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09-09-18 15:16:44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家的第一套房子——那是靠著爺爺奶奶住的老堂屋的一間茅草房,面積不足十平方米,這就是爸爸媽媽當年結婚時住的房子。房子低矮狹小,沒有窗子,冬冷夏熱,因為時常漏雨,每年夏天都要翻蓋屋頂,翻蓋時經(jīng)常掉下才鼠、麻雀甚至蛇等小動物來。
70年代末期,隨著姐姐和我的先生出生,房子越發(fā)顯得狹窄。巧的是,當時村里一位本家因工作調動,家屬跟著去了青海,我們就借住進了本家的兩間瓦房。雖然房子很舊,但比茅草屋亮堂了不少,剛住進去時姐姐見人就指著房子說“大屋屋,大屋屋”,直到今天,已過花甲的爸爸還時常提起此事,每次都心酸的掉眼淚。這兩間房子我們一家人既當臥室,也當廚房,我和姐姐就是在這個借助的房子里度過了小學生活,給我們貧窮卻不乏歡樂的童年留下過溫暖的回憶。
家鄉(xiāng)有句俗話: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意思是說借住在別人家,房子再好那民不是自己的,而且實在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爸爸就想蓋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當時農(nóng)村最好的房子是那種磚土結合的房子——一米以下的用磚累起來,中間填上碎磚或石塊,上面再用混和著麥秸桿的泥土累起來。這種房子建造過程很長,因為除一米的地基以外,上面的泥巴要分階段進行加高,一次只能加高一杈(約一米高),那墻厚度大約半米,等泥巴全部干透后再加高一次,如是者三。在我模糊的印象中,這套三間的房子斷斷續(xù)續(xù)蓋了兩年才最終建起來。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家里經(jīng)濟狀況明顯好轉,我們兄妹幾個漸次長大,因為要騰出一間放糧食和家什,三間土房根本就不夠住了,父親又有了蓋大房子的計劃。為了多攢些錢,家里十多畝責任田里基本都種上了收益相對較高的棉花,種棉花是什非常耗體力的活,一家人都很辛苦,幾年下來,終于積攢了5000多元錢,在我初中畢業(yè)那年,五間寬敞明亮的磚瓦房終于蓋了起來——這是我們村里第一套純磚瓦的“明三暗五”式的房子,蓋起后在十里八村引起了很大反響,成為許多人家趕超的榜樣,我們一家為此自豪了很長時間。后來,村民越來越富裕,磚瓦房越來越多,一些人家還蓋起了兩層小樓,我們家的房子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房子蓋起后,我們兄妹四個先后讀了高中和大學,花費不菲。為了增加收入,爸爸承包了村里的大窯廠,憑著辛苦和智慧,把我們幾個都供應到大學畢業(yè)。去年,爸爸說這套房子用了二十多年了,地基略有下沉,有兩間還漏雨,想把房子翻蓋一下。爸爸說的是實情,但我們幾個都不同意,因為我們兄妹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去,老家只有他和媽媽兩人,前幾年又新蓋的四間東屋就足夠他們住的了,實在沒有翻蓋老房的必要。但爸爸沒聽我們的,不聲不響地就把當年給我們一家?guī)順s耀的老房子扒了,用別人給他的15萬元勞務費(爸爸為一家窯廠做廠長)在原地基上蓋了套300多平方米的別墅——包括他的孫子輩在內,每人一間!別墅里還裝上了土暖氣,鋪了瓷磚地板,買了新沙發(fā),別提多氣派了!我們家再次成了鄰居們羨慕的對象!
不經(jīng)意間,時光流過了三十年,我們家的房子五度變化,它們和我們“70后”這代人一樣,經(jīng)歷了一個家庭的巨大變化,銘刻了一個時代的滄桑絡印。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