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09-08-28 09:41:25
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yǎng)好習慣,比學到知識更重要。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慣”出來的。這里的“慣”不是嬌慣,而是“習慣”。
幼小銜接的四個關鍵詞
主講人:杭州西湖區(qū)教育局局長吳吉春
開學典禮上特別的一課,請來了西湖區(qū)教育局局長吳吉春。吳吉春講了四個關鍵詞,從幼兒園家長到合格的小學生家長,這個過渡要做好,四個詞語繞不開。
【定位】:別過高估計孩子能力
有個洋蔥的故事:一個人偷了一袋洋蔥,被人捉住后送到法官面前。法官提出三個懲罰方案讓他選擇:一、一次性吃掉所有洋蔥;二、鞭打一百下;三、交納罰金。這個人選擇第一種,結果吃得很痛苦,轉而選第二種懲罰,結果被鞭打幾十下后,受不了了,求饒說:“我愿意交罰金。”本來他接受一種懲罰就可以,但最終把三種懲罰都嘗遍了。為什么?因為他不能準確定位自己的承受力。
道理就是,家長要多跟老師加強溝通,多了解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xiàn),對孩子在各方面能力有準確定位。如果把孩子的能力估計過高,就會給自己和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煩惱。
【環(huán)境】:自己做不到就別要求孩子
和睦的家庭關系,幸福的家庭氛圍,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比如,希望孩子看書,家中就不該常有麻將聲。喜歡讀看書的家長,孩子也自然會親近書籍。希望孩子的行為習慣好,家長必須以身作則。
【溝通】:看似簡單其實很難
“今天老師批評了你沒有?”“你怎么怎么差勁!”類似的話,家長盡量少說。有效溝通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用孩子所能接受、熟悉的語言和形式,這樣孩子才能聽進去你的意見或主張。一年級新生的家長,和孩子、老師溝通,永遠是一門學問。
【引導】:別一味滿足孩子要求
千萬別一味滿足孩子要求,一味遷就孩子,導致他出現(xiàn)“自我中心論”。父母要在了解孩子情感愿望基礎上,引導孩子正確做事、做正確的事,用正確思維想問題。對孩子的激勵也要辯證分析,不能濫用表揚,不要“過教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