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luò) 2009-07-24 23:04:25
對抗
孩子們在探索周圍和遠處新東西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危險、未知的對抗以及新的社會關(guān)系,他可以從中受益匪淺。這里有五種行為模式、五種針對對抗的反應(yīng)行為:攻擊性反應(yīng)(積極進取),逃避(逃跑),恐懼(躲藏),社會規(guī)范行為(尋求幫助),放棄(屈服)。
我們的身體很熟悉這五種行為方式,并把它們作為基本的行為方式。
當(dāng)孩子快速地東張西望時,我們把它作為尋求幫助的信號。
把一樣?xùn)|西扔開表示逃避:我不要!
而在攻擊性行為中,孩子執(zhí)著于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父母對孩子的一種行為很熟悉:孩子把自己藏起來,嘗試著以此去解決問題或避開對抗。父母由于孩子把自己藏起來而找不到他們,這對父母幾乎是一種創(chuàng)傷。
孩子因為害怕對抗而聳起肩膀,他想要退回去,他的消極抵抗還體現(xiàn)在聳肩造成的脖子和背部肌肉僵硬。
孩子面對問題時,也像成年人一樣全身挺直,他抬起頭,眼睛直視“對手”并試圖表明,自己要什么或者不要什么。
如果孩子屈服了或者希望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對抗,他會把頭偏向一邊,露出脖子,仿佛在說:你可以咬我,我不會反抗的。同時這也是信任的表示:我相信你不會咬我的!所以我把脖子露出來!他抬起睜得大大的眼睛,以這種方式向進攻者宣布:你不會咬我,因為我非常確定你不會對我做什么。一個肩膀略微抬起,腦袋稍稍傾向一邊,這構(gòu)成了一個畫面,我們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這表示:我希望能夠和平解決!我想和你交流一下!
在孩子身上發(fā)生這種行為被稱為膽怯。孩子一方面不想別人對他做什么,另一方面又嘗試著要與人交流。明顯的羞澀以及我們這里所描述的信號,并不是一種拒絕,不是拒絕交流的標(biāo)志,恰恰相反,而是在為接受將要進行的交流做準備。而生理上的信號卻始終如一。他們縮著身子,稚嫩的臉上睜著大大的眼睛向外張望。
這種羞澀或者膽怯和一種天生的恐懼有關(guān),也就是害怕陌生人,以及周圍那些與自己的照料人不同的人。最初,當(dāng)父親剃光胡子后,兒童會認為那個長滿胡子的男人一下子不見了。好似來了一個陌生人,家里的節(jié)律也變了,讓人不習(xí)慣了。孩子最初的反應(yīng)是合乎天性的,他跑開,或者把自己藏到母親的背后,他只敢睜大眼睛遠遠地觀察,這個陌生人是不是會威脅到他,還是可以和他和平相處。一般而言,孩子在觀察的時候,頭略微歪著。而如果孩子把頭擺正,則表達了他對某個目標(biāo)有興趣。這個動作只是給人以目的明確的印象。
沒有攻擊性?
我認識一家人,他們聲稱,在他們家里沒有攻擊性。這也是一種錯誤。攻擊性是存在的,人們必須正視它,就像對恐懼一樣,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孩子必須學(xué)會克服他的恐懼。為了擺脫恐懼,為了對付那些引起我們恐懼的事物,他可以做些什么呢?陌生的現(xiàn)象一旦變?yōu)槭煜,就不再可怕了。我們的情感需要得到回?yīng),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而忽視它肯定是錯誤的。陌生就像是一種突然而至的疾病,同時引起我們的恐懼和好奇。通過接近(克服逃跑反應(yīng))和詢問,我們試著去熟悉它。
在那些表面上不存在攻擊性的家庭中,人們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他們的家庭成員之間是怎樣一種冷漠而微妙的愛的剝奪(這正是攻擊性中最糟的形式)。太多的東西被忽略了,而這正是對現(xiàn)實的漠視,也就是從真實感情中抽身而去;人們回避對抗,對著現(xiàn)實眨眨眼睛,它不適合我。不去注意別人,這正是遭遇對抗的表現(xiàn)。這是我們的一種自我欺騙,這種自我欺騙并非由于人與人之間正在進行的和將要進行的交互關(guān)系而引起。
此外還存在一種避雷針效應(yīng):洋娃娃被拆散,東西(意外)破了。忘記別人說過些什么(愛的剝奪);無法準確理解(對愛的剝奪的壓抑)。僵硬的笑容根本無法表達什么。他人的感情無論如何都得不到期待的反饋。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