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17 10:28:23
1、為幼兒提供充足的、豐富的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材料。
注重幼兒的操作活動,是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皮亞杰認為: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一旦得到滿足,幼兒的活動就體現(xiàn)出主動性。而操作——架設主體和客體之聯(lián)系的橋梁——對幼兒學習經驗地獲得具有極大的意義。陶行知先生也說:“動手即動腦,動腦即動手”,幼兒通過親手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促進思維由具體向抽象轉變。例如在數(shù)學活動“認識三角形”的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演示,歸納學習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給幼兒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三角形實物、圖片,供孩子們擺弄、操作,比較、鞏固對“三角形有首尾相連的三條邊、有三個角”特征的理解;在美術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各種不同顏色、大小、質地的紙,以及炭筆、油畫棒、水彩筆、水分筆等,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這不僅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表現(xiàn)需要,而且有利于幼兒在探索中獨立地獲得學習經驗;在科學教育活動“沉浮實驗”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木制品、紙制品、塑料制品、橡膠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泡沫制品、石子等材料,供幼兒在水中自由投放,發(fā)現(xiàn)它們在水中產生的現(xiàn)象。投放的材料不僅數(shù)量充足,而且種類多,幼兒動手操作的機會就多,選擇性強,涉及面廣,活動的興致就高。在活動中,幼兒就像進入了一個超市,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充分接觸材料,操作材料,從而得出結論。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也強調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索事物的根源,讓幼兒在操作中主動學習、積極思考。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幼兒探索的廣度和深度往往受探究材料的制約,材料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為孩子的探究活動準備材料時需要精心考慮;材料要體現(xiàn)哪些教育意圖,要能引起幼兒什么樣的探索,能否為幼兒的合作提供機會,也就是說,考慮的不僅是安全衛(wèi)生,還應更多關注材料本身能為幼兒提供多少研究的可能與機會。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我們認為: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材料時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1)盡量少提供過于現(xiàn)成的材料,因為它可能會降低學習的價值。
。2)盡量多提供有助于“檢驗”幼兒的各種想法的材料。當研究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的原因或關系時,兒童的假設最好能夠馬上被可見的實驗結果所驗證,不管是被證實還是被證偽。這需要老師根據(jù)孩子可能會提出的假設來準備各種可能需要的材料。
2、活動形式的游戲性和趣味性。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每個階段的兒童都有他自己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特定方式,對任何發(fā)展階段的兒童進行某一主體的教學,必須反應兒童看事物的方法”。幼兒的高級神經系統(tǒng)興奮過程強與抑制過程,容易疲勞,認知過程帶有具體形象性、不隨意性和情緒性等特點。他們喜歡參加游戲,樂于在游戲中接受學習的內容。為了激發(fā)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積極性,順應幼兒心里發(fā)展的需要,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學形式上要增強教育活動的游戲性,激發(fā)幼兒對教育活動的興趣,引導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學的愉快,學的輕松。例如在數(shù)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教幼兒“按數(shù)取物”時,可以開展“自由超市”的游戲,教師扮演超市管理人,發(fā)給幼兒數(shù)字卡片,要求幼兒按照卡片上的數(shù)目到超市里選取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幼兒就在愉快的游戲中鞏固了對數(shù)字的認識,發(fā)展了按數(shù)取物的技能;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讓幼兒機械的練習“鉆、爬、投、擲”這些單個的動作,幼兒一般不感興趣,但是如果把這些動作編進既有情節(jié)又有角色的集體游戲中,幼兒就會在游戲中樂于不疲的練習了;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手工制作雖然大部分幼兒都喜歡,但是由于每個幼兒的制作技能水平都不一樣,在制作過程中,有的幼兒只示范一遍就已經學會了,而有的幼兒教師個別指導很長時間還是掌握不了,這個時候,我們?yōu)楹喜粊斫M織一個“小小家工廠”的游戲呢?把制作過程分成幾道工序,技術水平高的幼兒制作較難工序,技術水平差的幼兒制作相對容易的部分,這樣既提高了幼兒制作活動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據(jù)以上的例子,并不是說讓教師把每次教學活動的內容都設計成游戲的固定模式,游戲只是幼兒喜歡的活動形式之一,像“科學實驗活動、故事表演、模擬舞臺演出”這些形式幼兒也都很喜歡,只要是教師深入了解幼兒學習的特點和方式,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以次為依據(jù)設計教學活動形式,多運用一些啟發(fā)式教學方式,如:提問法、比較法、發(fā)現(xiàn)法、實踐法、觀察法等,讓幼兒有機會去多看、多聽、多問、多項、多說、多做,幼兒就會在積極主動地活動中得到發(fā)展。
三、活動中,教師真正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1、積極地旁觀。
孩子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孩子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他們。
在一次健康活動《說味道》中,當我請孩子們品嘗食物并互相談談食物味道時,孩子們立刻沸騰起來。曼玲吃了一把爆米花:“恩!好吃,好甜呀!”。西西挑了一根牛肉絲:“這個好吃,是辣的”。爾后又用牙簽挑了一塊苦瓜片放在鼻子旁聞了聞:“這是什么,我從來沒有吃過”。放進嘴里,馬上裹著涎水一起吐出來,五官也皺成一團,她大聲說:“這是什么!”孩子們被她的表情逗得笑成一團。子鴻則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吃,拿著牙簽遲遲疑疑半天不動手,我挑了一片山楂放在他嘴里:“嘗一嘗!”并微笑著鼓勵他:“可好吃了!”我也吃了一塊。“抿一抿,慢慢嘗,還有好多東西你沒有吃過呢!”……
2、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
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shù)姆绞剑o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孩子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我班的妮妮小朋友從家中帶來一只小烏龜,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他們決定第二天從家中帶些食物來喂養(yǎng)小烏龜。第二天有的帶來了面包,有的帶來了玉米,有的帶來了香蕉……,大家都要喂給烏龜吃?粗⒆觽儙淼氖澄铮覜]有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而是鼓勵孩子,讓孩子們拿著食物去試一試。“老師,它怎么不吃呀,沒有牙齒嗎?”“肯定是它不喜歡這些食物。”看著孩子們爭論不休的樣子,我為孩子們有著可貴的探究精神笑了。
主體教師不再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給學生一個現(xiàn)成的答案,而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周圍的世界,自己去尋找各種答案。因此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在活動中,他們是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導者。
我園大班在進行關于“風”的主題活動中,當孩子做成風車后,杜老師又進一步提出了新問題--“怎樣讓風車轉起來?”孩子們提出了使用吹風機、氣球、氣筒等工具,其中一個孩子提出用吸塵器,這時杜教師并沒有馬上否定孩子的意見,而是找來這些物品,讓孩子們分組試一試。結果吸塵器沒有讓風車轉起來,而是把風車吸進去了。盡管有的孩子急哭了,但他們卻從中懂得了一些道理、獲得了經驗,而且是自己得到的答案。
我們看到,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沒有給孩子現(xiàn)成的知識,總是在不斷地提出問題,引發(fā)孩子探索,不斷地肯定和鼓勵,給孩子以支持。這使我們進一步理解了教育改革的真諦--教師是引導者和支持者,他們在引導孩子親身經歷發(fā)現(xiàn)的過程,引導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遵守規(guī)則。
3、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創(chuàng)建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老師和學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互相合作。要想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者,老師不僅要身體走下來,走近孩子,更為關鍵的是我們老師的心要走下來,貼近孩子,與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活動,共建和諧的教學活動氛圍。
在一次科學活動《認識糖果》中,當談到糖果的特性時,有的孩子說:“糖果是甜的”;有的孩子說:“放在嘴里就化了”;王旭說:“上次媽媽給我買的旺仔QQ糖就化不了。老師對不對?”這下可把我給問住了,我只好笑一笑:“老師沒有吃過旺仔QQ糖,不知道,對不起!”王旭說:“老師,明天我買給你吃”。一時間,許多孩子都紛紛表示明天要帶旺仔QQ糖給我吃。于是一場收集糖果的活動展開了。
第二天,孩子們都來得比較早,而且還帶著昨天收集的各式糖果……。
孩子們讓我上了生動的一課——糖果并不都是甜的,也并不是放在嘴里就化了。這一次活動,使我真切感受到教師必須要用一顆平等的心去看待孩子,讓孩子在寬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充分地、主動地與老師合作交往。而我們老師呢,也要放得下架子,不懂的地方就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的教學活動才是有效和有益的。主體性教育中教師要與幼兒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使自己成為幼兒的知心朋友,多于幼兒交談,了解幼兒的愿望和要求;多聽幼兒的見解;遇到問題,與幼兒共同解決。使幼兒置身于一個溫暖、寬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
總之,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在教學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積極引導幼兒主動活動,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習知識、提高技能、豐富經驗,從而取得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