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5 21:58:18
彭海英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的情感是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幼兒的品德教育與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性和良好個性是不可分的,二者互為影響。我們認為,小班階段的品德教育應著重從萌發(fā)幼兒愛的情感入手,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素質。
社會性是指由于個體參于社會生活,與人交往,在他固有生物特性基礎上形成的那些獨特的心理特征。幼兒的社會性情感主要包括對家庭、幼兒園、家鄉(xiāng)和祖國的愛,對周圍社會生活的關注,對他人的尊敬、友好、同情、關心等。小班幼兒從家庭來到幼兒園,這一階段是他們生活的一個轉折點,由于不少獨生子女養(yǎng)尊處優(yōu),以自我為中心,不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不懂得怎樣去愛周圍的人。因此,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社會性情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社會性行為,發(fā)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然而,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品德教育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重視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幼兒品德形成中知、情、意、行的教育過程,卻忽略對幼兒社會性情感的培養(yǎng),品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環(huán)境,評價等教育要素,還受著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對幼兒的主體性還認識不夠,這些都不利個幼兒良好道德素質的形成,不利于幼兒的和諧發(fā)展。為了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實現(xiàn)德育目標,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社會性情感,克服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我們的研究旨在尋找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二、實驗目的
在本實驗大課題的指導下,探索小班階段的品德教育,優(yōu)化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環(huán)境、評價及教師與幼兒等要素,使之得到合理優(yōu)化,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萌發(fā)幼兒良好的社會性情感,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素質。
三、實驗對象和方法:
(一)實驗對象:小班幼兒32人
(二)實驗方法與過程:
1、運用典型教育活動與遷移的作用,讓幼兒在主動活動中擴大對社會性情感的培養(yǎng)。
我們的實驗在確定了幼兒的發(fā)展目標后,從選擇有效的達到目標的典型教育內容與活動入手,使之遷移、延伸更廣的教育內容。而典型教育活動的選擇是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實效性,從典型活動而遷移的內容與活動都是圍繞一個目標而發(fā)展的,它能使我們的教育更深入、更細致,使目標更進一步地得到落實。
培養(yǎng)幼兒在活動中的遷移能力,能使幼兒舉一反三,調動幼兒活動的主動性。我們改變了過去由教師一味地“教”,幼兒只要認真的“學”的做法,從實際出發(fā)針對小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引導幼兒通過典型活動的教育作用,大膽地在活動中延伸其教育因素,讓幼兒主動地去想、去做,在觀察、談活、操作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社會,去體驗周圍人們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如:在進行“愛家庭”的教育中,我們選擇了幼兒最親近、最喜歡的“媽媽”作為典型內容,以典型活動“媽媽真愛我”為主線,讓幼兒說說“還有誰也愛我”而遷移到爸爸及家里長輩對自己的愛。從“我是媽媽的小幫手”,遷移到我是爸爸、
婆婆、爺爺?shù)男褪,當幼兒認識、體驗到家里親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自然而然地萌發(fā)出自己對家里親人的愛。由此,當幼兒在認識周圍社會生活中的警察、司機、醫(yī)生時,幼兒愛的情感也會油然而生,
2、發(fā)揮情感教育的效應,讓幼兒在體驗愛的愉悅中產生良好的動機和情感。
在幼兒的發(fā)展中,情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根據(jù)幼兒的心理特點,情感占優(yōu)勢,品德教育應多從情感入手,首先激發(fā)情感,逐步賦予認識。我們的教育主要通過讓幼兒看情景表演、觀察、參觀、圖片介紹等,感受自己生活中父母、老師和周圍人對自己的愛,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懂得大家都喜歡我,都愛我。教師在對待每一個孩子時,總是以愛心、關心和耐心去親近他們、教育他們,像媽媽一樣地與他們相處,讓幼兒產生一種安全感,我們常用游戲的口吻與幼兒保持更親近的關系,時常以“媽媽”的口吻與“娃娃”一起游戲活動,以媽媽的情感愛孩子,讓幼兒逐步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當幼兒感受到老師的愛時,也就激發(fā)起幼兒對老師的喜愛之情,也就愿意和老師在一起,愿意上幼兒園,萌發(fā)出愛的情感動機。
3、創(chuàng)設幼兒生活的和諧環(huán)境,讓幼兒在交往中促進道德情感的發(fā)展。
幼兒生活環(huán)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兒園,為讓幼兒有一個充滿愛的氛圍,我們從家園配合做起,通過“家長問卷”了解到本班幼兒的家庭情況,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及教育子女的方法等,針對本班40%左右的家庭不能經常與孩子相處,或是不美滿家庭的情況,我們利用“家長園地”宣傳有關家庭教育的方法及“建立一個溫馨家庭”的經驗,經常與個別家庭取得聯(lián)系以及召開家長會等,積極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讓家長多抽些時間與孩子相處。同時,讓幼兒感到幼兒園周圍的人也像家里的人一樣關心、愛護他們。在結合認識“醫(yī)生”時,幼兒園醫(yī)生婆婆給生病的小朋友喂藥,親切的問候,細心地看病,讓幼兒體驗到了幼兒園的醫(yī)生婆婆象家里的婆婆一樣好。這樣,和諧的環(huán)境,使幼兒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情感也會隨著與周圍人的交往中逐步得到發(fā)展。
4、利用幼兒行為評價的手段,讓幼兒在提高認識中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性行為。
小班幼兒在與周圍社會生活的人們交往中,對自己行為的是與非還不能正確分辯,只有讓幼兒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對的,才能逐步從最初淺的道德認識中形成良好的行為。我們在品德教育中,既重視有目的地進行行為評價,又注重加強對幼兒的隨機教育,利用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讓大家都來評“誰是乖娃娃”、“誰不乖”,并啟發(fā)、引導幼兒指出乖與不乖行為表現(xiàn)的原因及后果,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良好行為用語,如:“大家一起玩”、“我們是好朋友”、“對不起”等等,讓幼兒學會用這些用語進行對自己和同伴的行為評價。另一方面,我們又以情景表演的形式,讓幼兒進行行為評價,不斷提高幼兒的道德認識,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同時,對幼兒的行為評價以“乖娃娃”園地,鼓勵有進步、關心幼兒園、幫助同伴以及幫爸爸、媽媽做好事的孩子,并在標有孩子相片的花朵上貼一顆五星表示鼓勵,當幼兒看見自己和同伴的花朵上有了金光閃閃的五星時,也會學他們的樣把玩具拿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玩,幫媽媽做事、給同伴擦眼淚等等。良好的行為也就在粗淺的道德認識中得以形成。
四、實驗效果與分析
我們的實驗在結合大課題“幼兒素質發(fā)展評價”的德育內容中,把幼兒的“社會性情感”著重從愛幼兒園、愛家庭、行為習慣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的測查與評價。
我們實驗的效果是極為顯著的,
從實驗前的達標率42.88%,逐步增長到72.4%,最后達到了97.76%,這表明,我們采用典型教育活動而展開的系列遷移活動是行之有效的,我們在品德教育中的教育方法、途徑、評價等要素的優(yōu)化是可行的。
從三次評價的分數(shù)看,實驗前的平均得分為10.72分,這主要是在入園后2—3周中進行的評價,在學期結束前評價的平均得分為l8.1分,而實驗后全班幼兒的平均得分達到了24.44分(滿分為25分),可見,幼兒在社會性情感方面,是在逐步得到發(fā)展的,最終達到了滿意的效果。較為顯著的是“喜歡幼兒園”、“喜歡家里的人”方面,達標率為l00%,這是幼兒愛的情感的萌芽,也是幼兒在提高了道德認識上,對社會性情感的升華。據(jù)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都喜歡上幼兒園,有的不管生病、下雨,連星期天也嚷著要到幼兒園去,在家里也變得有禮貌、懂事了。從幼兒的“品德行為”中可以看出,“喜歡做的事”方面幼兒的進步最顯著,從平均得分為0.21逐步增加到1.6至2.94分(滿分為3分)、這也是幼兒愛幼兒園,愛家庭較為突出的行為表現(xiàn),小班幼兒年齡雖小,但好奇心強,好模仿,他們知道為幼兒園做好事,為父母、長輩做好事是乖孩子應該做的,都愿爭著做好事。同時,由于個別幼兒年齡小,個性強,他們還不能較好地遵守幼兒園的常規(guī),與同伴游戲時.也時常出現(xiàn)爭槍玩具的現(xiàn)象,但隨著年齡溝增長,堅持正確引導,這部分幼兒是會很快得到轉變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