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18:51:57
活動實錄:
一、哪個保溫?
在活動前期,我們發(fā)動孩子和家長,收集了很多種杯子。
活動的第一天從認識各種杯子開始,當孩子們圍坐在杯子展示區(qū)前時,各種各樣的杯子一下子引起了他們探究的欲望。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看看這個,摸摸那個,相互交流了起來。
“沙老師,這是紫砂杯,你聽,有砂的聲音。”朱夷凡一邊用杯子磨著杯托一邊讓我聽。
“你看,我的杯子里面有星星,還有小亮片,最漂亮了。”浩浩晃動著手里的杯子向同伴炫耀。
“我的杯子象一只奶牛,有四條腿。”
“你看我的這個變魔術杯。”陳芷欣說著打開她的旅行杯,原本扁扁的盒子里一下子彈出一個杯子來。
“你看,我的杯子能吸住勺子。”原來是個磁化杯。
“周康淳,我的這個是保溫杯。”肖書恒舉起自己的保溫杯說。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問。
“我的杯子很厚,熱氣就跑不出來。”肖書恒說。
“不是的,我的這個才是保溫杯。”周康淳拿起了自己的磁化杯說。
聽了他們的爭論我故意很迷惑的樣子:“哎呀,兩個都是重重的,厚厚的,到底哪個是保溫杯呢?請小朋友幫我們出出主意吧。”
肖燁說:“它們都不是保溫杯,因為它們沒有插頭。”
何嶼濃說:“沒有插頭也有保溫杯的。”
這個說:“大的是,因為大的熱水就裝得多,就不會冷掉。”那個說:“小的高,熱水才放得多。”
我又說:“我們可不可以做個實驗比一比呢?”
大概是“實驗”兩個字的啟發(fā),肖書恒大聲說:“我有辦法了,給兩個杯子都倒上熱水,過一段時間用手伸進去摸一摸,誰的溫度高誰就是保溫杯。
這個辦法大家都說好,說干就干,我拿起兩個杯子準備去裝熱水,肖書恒又說:”沙老師,要裝一樣多的水,這樣才公平。”……
。ㄔu析: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科學活動不是由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孩子的過程,而應該是讓幼兒充分觀察、實驗、操作,并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好奇心,從中感悟科學的過程。幼兒對于保溫的爭論,為之后的探索設立了一個很好的前提,老師的設疑和用實驗比一比的提議起到了主導作用,既激發(fā)了幼兒主動解決問題的策略,又很好地維護了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自主性,同時也解放了幼兒的頭腦,讓他們在活動中能夠自由地思考。并為孩子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觀念:有許多問題可以用實驗的方法來解決。可見幫助幼兒逐步建立一個科學的學習觀尤為重要。)
二、玻璃?塑料?
在老師“開個杯子店”的提議下,幼兒提出將杯子整理一下,在整理的過程中,孩子們對一只透明的卡通杯該歸入塑料類還是玻璃類發(fā)生了爭論。于是,老師提出了問題“怎樣知道它是塑料的還是玻璃的?”
肖燁說:“把它扔到地上,摔破的就是玻璃做的。”聽了這話,杯子的主人浩浩馬上豎起了眉毛,看來這個方法不是很好。
何嶼濃說:“敲敲看,聽聲音。”
張紀航說:“比比看看,很透明的就是玻璃的,有點透明的就是塑料的。”
朱夷凡說:“用手摸一摸,冷冷的就是玻璃做的。”這個辦法大家都說好,在接下來的觸摸比較中,孩子們很容易地把卡通杯確認為塑料制品。
。ㄔu析:玻璃與塑料的區(qū)別方法可能有很多種,上述幾種方法是孩子們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強調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指導要點中也指出:“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教育活動所蘊涵的價值已不再注重靜態(tài)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幼兒情感態(tài)度和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個活動里,教師“在做上教”,沒有一味地通過語言文字的中介來傳授,沒有直接地告訴他們杯子是塑料的,或是把比較方法教給孩子,老師始終站在了孩子一邊,相信他們的能力,從幼兒自身出發(fā)理解他們的思維,而老師努力把活動變成通過幼兒自己的經驗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幼兒“在做上學”,也沒有通過死記硬背來接受,而是通過自己的實際經驗提出判斷的方法。)
三、給杯子分類
在幼兒將杯子整理分類之后,陳芷欣說:“沙老師,我們可以給它們做個標記,讓別人一看就明白。”這是一個好建議。我們隨后就標記展開了討論。有的說:“玻璃的標記就畫一塊碎了的玻璃。”有的說:“能不能用一顆糖表示搪瓷杯。”有的說:“那就用樹來表示塑料吧。”這樣的建議雖然有些可笑,但對于這些中班孩子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想法。
討論確定了標記以后,我提出了把各組桌上的杯子分成兩類,并做上標記的建議,孩子們開始按組進行分類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了紙筆,讓他們自己討論分類的方法,聽一聽他們的討論,有的說:“我們把玻璃的和不是玻璃的分開。”有的說:“我來畫標記。”有的說:“高的標記怎么畫?”有的說:“畫一棵高的樹吧。”討論完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分類情況吧。有的組按高矮分,有的組按大小分,有的組按玻璃和不是玻璃的分,但只有第五組沒有分類成功,于是我們一起討論原因。陳芷欣搶著說:“我說要按塑料的和不是塑料的分,可他們不同意。”朱夷凡說:“我想按大小分,可陳芷欣偏要按塑料的分。”鈕添天說:“就是因為他們吵啊吵的,我們才沒有成功。”
“那我們就一起來聽聽其他成功的小組,他們是怎么做的,向他們學習。”我說。
。ㄔu析:對于中班孩子特別是一些能力強、有主見的孩子來說,在活動中良好地合作協(xié)商似乎還不能很好地做到,他們往往非常的主觀,更喜歡讓別人聽他們的,這也是該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好在最后他們已經意識到各執(zhí)己見給活動帶來的不利,活動結束時老師的建議也是希望讓幼兒通過相互交流,引導幼兒思考友好合作的意義,學習友好合作的方法,幫助他們逐步懂得考慮和聽取別人的觀點和意見,豐富和同伴協(xié)商、合作的經驗。)
四、和杯子一起玩
和杯子一起玩能玩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到操場上,邊玩邊想。我和幾個孩子一起用杯子排成平行線做跨跳練習,肖書恒看到了,馬上在一邊也排了起來,不過他在一層杯子上又疊了一層,這樣難度提高了,孩子們想來試一試的興趣去更高了?吹叫愕耐娣,很多孩子都停下了自己的游戲參與進來,不時有孩子提議:“再疊高一層試試看。”一層、兩層,一直到三層,開始有孩子在杯子障礙前猶豫,邊上的朋友便喊起來:“用力跳呀!”“跑快一點就行,加油!”
很多孩子受到啟發(fā),玩杯子的花樣越來越多:有的把杯子頂在了頭上;有的面對面在地上滾杯子玩;也有的在做拋接游戲,還有的正在玩繞樁游戲……
。ㄔu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師的任何一點創(chuàng)新,都可以成為點燃孩子創(chuàng)新火花的火種。孩子們能玩出這么多的花樣出乎我的想象,再仔細一想,象頂、滾、拋接、跨跳等技能,都是平時幼兒用其他器材玩過的,孩子們很好地將以上的經驗遷移到玩杯子活動中。不僅如此,他們能根據杯子的特性,創(chuàng)造性地改變游戲的玩法,由此獲得滿足感,他們通過相互的鼓勵不斷嘗試,體驗成功感。)
五、紙杯電話
在和杯子一起玩的活動中,鈕添天跑過來將杯子扣到我的耳朵上說:“沙老師,你聽,有嗡嗡的聲音。”她的發(fā)現(xiàn)讓我想起我們可以用紙杯做電話,于是,我提議我們來用杯子做電話,孩子們都說好。
紙杯電話的制作非常簡單,用一根線將兩個杯子連起來就行了。制作的難點是在杯底打洞和繩子的打結,但我想這個難題留給孩子們,讓他們在相互合作中解決這些難題。我為孩子們提供了牙簽、剪刀、大頭針,在使用的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用牙簽打洞又方便又安全,打完洞接下來是穿繩子,鈕添天一邊舔著繩頭一邊說:“舔一舔好穿,我媽媽也是這樣穿線的。”一邊的朱夷凡疑惑地看著她,當看到鈕添天真的穿過時,才開始了自己的嘗試。當他最終穿過時,高興地叫了起來。電話做好了,和朋友玩一玩,鈕添天和朱夷凡同時把電話放在耳朵上,“喂,聽見了嗎?”旁邊的陳芷欣大喊:“哎呀,要放在嘴巴上的。”他們又都把電話放在了嘴巴上“喂、喂,聽見了嗎?”經過多次的嘗試,他們才發(fā)現(xiàn)電話要一個放在嘴上一個放在耳朵上,中間的線要拉直才能聽得見。
。ㄔu析:孩子們在電話的制作中熟練著打洞、穿線、打結的技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技術與幼兒之間的距離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遙遠,幼兒天生喜歡做,并且樂于嘗試任何事情。事實上,他們的技術正蘊藏在他們“做”的過程中。在這個小制作中,老師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幼兒的學與做的,老師暫時放棄“教”的權力,是為了讓他們在親手做一做、玩一玩的同時,能獲得了一些具體的操作技巧,這也是一種對技術的直接體驗。)
六、其他活動
1)美工活動:杯子穿花衣
6)節(jié)奏活動:杯子打擊樂
2)結構游戲:杯子
7)健康:多喝開水身體好
3)調查活動:你喜歡用什么樣的杯子
8)角色游戲:杯子店
4)繪畫活動:我設計的杯子
9)手工:啤酒桶
5)藝術創(chuàng)想:用杯子拼圖
10)數(shù)學:測量活動、杯子的分類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