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豐臺一小 作者:張世偉 2009-07-03 16:48:47
課堂實施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師必須在課堂的過程中去生成和豐富課程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隨時捕捉教育時機,相機而教。而教育機會的捕捉于課堂內容的生成只有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在學生生成的質疑中才能產生,課程內容的生成取決于師生的共同努力。
教師必須認識到,走上講臺,不是去演繹一遍教案,宣讀一次講稿,重復一次勞動,而是一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對原有預設進行一次新的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
課堂上的傾聽是生成的重要條件。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創(chuàng)生過程,新問題的生長點往往來自學生。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fā)言,捕捉教育契機。教學九冊語文《心愿》一課時,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描寫小姑娘語言,神態(tài)的段落體會小姑娘對中國的情感。在預設中是這樣安排的:教師導語:小姑娘的爸爸是個中國迷,在他的影響下,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的維勒尼克對中國有著怎樣的情感呢?然后安排學生自己讀讀描寫小姑娘的段落,找出相關的語句,劃下來,再說說。
在預想中我想:課文在這一部分重點描寫了小姑娘的語言,主要是從她的語言去表現她對中國的迷戀和向往。學生肯定會抓住這部分去學。但在學生的發(fā)言中,很多理解大大超出了我的預設,如“目不轉睛地望著我”中“目不轉睛”,“她挺自信”中的“自信”。一名學生抓住自信侃侃而談:一個四歲半的法國小姑娘,能在街心花園的眾多游客中,挺自信的判斷出我是一名中國人,并主動上前搭話,可見小姑娘對中國應非常了解,熟悉,對中國非常感興趣,才會做到這一點。當時的我一下子不知怎樣引導,因為我的預設中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但是我在腦子中快速判斷出學生發(fā)言時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沒有按照預設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本來這一部分不是課文的重難點,在這一部分沒有安排很多的時間,課文的后面有很多的難句是需要時間去理解的。)我又安排其他學生繼續(xù)接著談,和學生共同理解這些詞句,在此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小姑娘在爸爸的影響下,了解中國,熟悉中國,并在心中向往中國。雖然她剛剛四歲半,希望自己能在長大后去中國當友誼橋梁的工程師。但也可稱得上是一個中國迷了。課文的后面有一段寫“我完全理解小姑娘的語言和感情了,使那些不說話的中國人,把真誠的友誼帶進了一個普通的法國人的家庭,而且生根發(fā)芽,開出了美麗的花朵。小姑娘天真的心靈,不正像一個含苞欲放的花蕾嗎?”這一段是課文的很難理解的段落,本來想在此花點時間,讓學生充分了理解,但很難想象課堂上效果會怎樣?但是由于學生對前面小姑娘的理解很到位,所以這一段學生的理解很順,我班孟祥遠同學的理解很準:不僅小姑娘的父母是中國迷,在他們的影響下,已經在他們的下一代小姑娘的心理萌發(fā),是小姑娘也愛上了中國,也要和中國人民友好下去。這是生根發(fā)芽,開出美麗花朵的含義。
由于課堂上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理解了小姑娘和他爸爸的心愿,也就理解了“人民的感情是樸素的,樸素的感情是最美的。”這一課文的中心句。假如我當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學情,沒有傾聽學生的發(fā)言,而是按照事先的預設往下講,恐怕學生就沒有后面精彩的理解發(fā)言了。
如何預設與生成,是一個經驗與積累的過程,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努力嘗試,定會讓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使教學過程成為充滿活力,真實而豐富的學生成長發(fā)展的生命過程。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