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小學 2009-07-03 08:33:54
2008年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確立向“注重內涵、提高質量”轉移的戰(zhàn)略目標,作為基層學校,完成這一戰(zhàn)略目標的主戰(zhàn)場是課堂。北京市光明小學獨立承擔的北京市“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策略與方法的研究》就為老師們提供了作戰(zhàn)方法。
10月中旬一過,北京市光明小學參與課題的教師們更加忙碌起來�!短岣哒n堂教學效益的策略與方法的研究》從備課、教學語言、留作業(yè)等9個方面進行子課題研究。他們分組討論,開始撰寫各子課題的研究分析。
在課題組的老師們看來,要保證課堂是一個一氣呵成的連貫體,提高課堂效益,需要把握幾個關鍵節(jié)點。教學語言、信息技術、課堂作業(yè),是他們關注中的重點。
凝練教學語言掌控節(jié)奏
課題組的教師們把課堂教學比喻為打仗,而教學語言就是不斷發(fā)出的號令,他們把這號令劃分成導入語、指導語、銜接語和結束語。
課題組研究教師認為,導入語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充分明確導入語設計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而且導入語應具有啟發(fā)性、趣味性、情感性。課題組孫秀琴引用語文特級教師于漪的話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在導入語開了好頭之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指導用語,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題組認為指導語應具有形象性、示范性、適時性的重要特征,而把握適時性是個難點。課題組付宇白說,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會因為緊張而思維停滯,猶如走進了死胡同,有經驗的教師可以用妙語給予恰如其分的引導。
課題組把銜接語理解為串聯(lián)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黏合劑,恰當巧妙地使用可以讓整個課堂教學行云流水般推進。教師們認為提高黏合度可以從5個方面設計——新知與舊知間銜接性語言、新知與新知間銜接性語言、新知與例題間銜接性語言、例題與例題間銜接性語言、方法與方法間銜接性語言。
“短短一節(jié)課有它一定量的教學任務,有時為了趕任務,教師忘記了課堂教學結束語。但結束語是必需品,它能夠為課堂畫龍點睛、留下懸念。”課題組蔣瑩特別看重結束語。她認為結束語可以把學生的眼光、思維引向課堂外,留給學生自主空間,“課堂教學的結尾也應像文章的結尾一樣,講究意在筆后、懸念迭出,回味無窮,給人一種課已結束而意未盡的感受”。
課題組朱琳為課堂教學語言給出的結束語是“開端激趣、中間香溢、尾意無窮”。
活用信息技術藝術留白
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成為戰(zhàn)場上的重要裝備,而配備這種裝備也已經成為潮流。但課題組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化也有其達不到的地方,而且有時候甚至由“點睛筆”變成了“絆腳石”。
課題組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誤區(qū)——
有些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使用多媒體課件。因此,教師在課前預先根據自己構想的課堂進程來制作貫穿整堂課的逐步型多媒體課件。其制作通常需要花費教師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卻因為授課的思路因人而異,利用率極低,往往是“一課一件”。而且這種課件在實際課堂學習中,教師只能按照預想的步驟進行展示,為了能演示全部課件,教師只得引導學生按照自己預想的課堂進程進行學習,對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非預期情況,簡單處理或置之不理,整個學習活動中課件變成了課堂的“主人”。
在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下,有些教師完全把學習的過程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多媒體和網絡進行學習。但是,小學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自制力有限,也沒有去深刻理解網上的所得,這種方法讓信息技術的使用流于形式。有些教師為了體現(xiàn)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作用,讓學生課下制作課件、尋找相關音視頻,用于課上展示。結果,由于學生不掌握本課的教學重點,展示的資料,往往重點偏移,喪失了課堂活動的意義。
部分教師認為,要想完成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必須要有電教及信息技術相關教師的技術支持與配合。其中,有些教師認為所有需要運用的技術環(huán)境都必須保證隨時不出差錯,否則課就沒辦法上。另外部分教師認為“與信息技術整合,信息技術老師就應完成信息技術相關部分”。這樣的“依賴癥”致使沒有電腦就不能整合,信息技術老師不給做課件就不能整合。同時,各種各樣教學軟硬件推陳出新,把有些教師的眼睛都晃花了。
“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于,是為了使用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課堂被工具主導了。”課題組李亞梅分析“病因”。她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選擇信息技術要考慮到給學生留有自主的空間、選擇的機會、體驗的環(huán)境和展示的平臺;教師是課堂的主導,選擇信息技術要考慮到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
課題組郭穎認為使用信息技術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尋找最佳的結合點:“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學重點,解決難點,展示過程,刺激學生探求知識欲望,引發(fā)學生主動、積極思維。”
課題組朱麗的認識更獨到:“課件顯示的是精美的設計,紛繁復雜的效果,展現(xiàn)了制作老師的工藝。但是單看其中的內容,有可能通過老師的一句話、一字板書,就可以達到目的。這種課件往往事倍功半,在制作上花費很多的時間,但是效果和投入卻并不成正比。”她呼吁課件應該由“展師”型向“促學”型轉變。
把課堂搬到海洋館
合理布置作業(yè)鞏固戰(zhàn)果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作業(yè)到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課題組在研究之前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作業(yè)正陷入‘多做少會’的惡性循環(huán)”。課題組對癥下藥,確定的診斷方案是——控制了作業(yè)的質、量、反饋,才能達到“少做多會”的理想狀態(tài)。
在提高作業(yè)的質方面,課題組找到的解決方案是在明確目標、形式合理、系統(tǒng)規(guī)劃的前提下重視預設作業(yè);以學生有價值、有創(chuàng)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jié)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設計,遵循學生的問題設定作業(yè)來創(chuàng)造生成作業(yè)。課題組認為,“生成作業(yè)”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它以預設作業(yè)為熱源,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燃料,用教師的智慧點燃,迸發(fā)出奇跡的火花。
如何控制作業(yè)的量?課題組根據其作業(yè)重復、教師和家長及課外班都留作業(yè)以及各學科之間不溝通的成因,確定“量體裁衣、適可而止、興趣使然”的原則,并給出了減負方案——
一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留適合他們學習層次的作業(yè)。有的學生接受新知識速度稍慢,那么作業(yè)盡量根據當天新授知識留基礎作業(yè);有的學生思維敏捷,則適合留有拓展性、延伸性的作業(yè)……分層不是分級,在分層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將學生分成好壞優(yōu)差不同等級,避免學生產生不適宜的優(yōu)越感或自卑感。因此,分層作業(yè)應采取自愿的原則。
二是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作業(yè)分時分段,成為固定“節(jié)目”。分時作業(yè)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是學生學習“怎樣學習”的有效方式。
三是分類作業(yè)。課題組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在小學一至三年級的家長中,有83%的家長不贊同給孩子留太多的作業(yè),而在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家長中,有72%的家長贊同給孩子多留點作業(yè)。解決之道就是把作業(yè)分成必做和選做兩類,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同時減輕了部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四是拓展作業(yè)。家庭作業(yè)不再是簡單的抄寫和計算練習,作業(yè)的形式千姿百態(tài),可以是讀書、聽廣播、看電影,或聽鄰居長者講故事,或是假日旅游,以及去田野鄉(xiāng)下作調查。一些教師還專門設計家庭作業(yè)以幫助學生學會管理時間、制訂學習計劃、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發(fā)展研究能力。
對于作業(yè)反饋,課題組認為在及時的基本保障下,可以嘗試各種靈活的形式。比如可以讓學生互相判作業(yè)、答疑。
據課題總負責人、光明小學校長劉永勝介紹,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研究學生的差異性、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都是提高的關鍵點:“在各子課題研究分析匯總后,光明小學將為如何提高課堂效益提出一整套針對現(xiàn)實的策略。”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